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旁逸斜出也无妨 ——《古代寓言二则》上课记

  《郑人买履》与《刻舟求剑》两个寓言故事,孩子早就听说过,寓意也是知道的,唯一的难点就是它们的“小古文”属性。于是,教学两则故事时,主要内容就是串讲字词句,特别注意突出古文独有的一些现象。比如,通假字,这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比如,之、而、其这些字的解释,注意归类让学生明白;再比如,翻译句子如何做到直译,直译是什么意思;还比如,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有些字古今意思是没变化的,有些变化是很大的,以及句式上有何特点等。总之,利用这两则小古文,适当地讲解古文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对古文有些感觉。

  在两则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旁逸斜出的细节,倒是挺有意思的,不妨记下来。

  一是以“三字经”的三字成组格式概括《郑人买履》的情节:有郑人,欲买履;先度足,置于坐;至之市,忘操之;已得履,言忘度;返归取,市已罢;不得履,悔之晚;宁信度,不自信;此态度,遭嘲笑;守旧者,当警醒。我与学生在疏通文意之后,一起梳理出这么一个“三字经”,很有意思。

  二是“刻舟求剑”中有这么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解释完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我忽然说,“坠”是“掉下”的意思,但我们平时说话可不要这样说。比如,“筷子掉到地上”,就不要说“筷子坠于地”,否则人家会说你是掉书袋呢。但是如果你真的这样说,或许既能制造点小幽默,别人也会认为你很有学问。

  其实,“坠”与“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头语。虽然意思一样,但也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分寸。说了这些,我忽然想到,班级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妨找几个学生用方言来说说“筷子掉地上”这句话。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了,不少学生试着说,但当让学生站起来说时,学生都不愿意,他们都怕说不好。再说了,不少学生还真的说不出自己的方言了。后来,还是有一位浙江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说了。开始,我们怎么听也听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说了很多遍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她说的是“箸落地上”,她的方言里把“筷子”说成“箸”,把“掉”说成“落”。我忽然发现,她的方言里竟然还保存着古汉语的词汇。于是我跟学生讲解了方言与古汉语的这种关系,还列举了苏州方言里把学校说成“学堂”,把“不”说成“弗”的例子。继而,我又讲了前两日在《现代快报》上看到的《江苏为70种方言建库“留声”》的新闻,讲了方言的意义等。

  三是“刻舟求剑”中还有这么一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我问学生,剑真的“不行”吗?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有的说无法判断。后来,我以汽车运行中掉落物体为例,在黑板上画图讲了惯性,讲了物体在空中运行受到空气的影响而作出的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听得很好奇很专心。最后,我让学生用完整简洁的话来回答舟究竟“行”还是“不行”。就在下课后不久,我在教室里还没有离开,就发现一个学生开始写他的当天随笔了,题目就叫《语文课上的实验》。我在这个学生的边上跟他说:这个题目很棒,要好好组织思路,如何写清楚这件事,更主要的是能清晰地回答“行”还是“不行”的问题。他望望我,我感觉到了他的自信。

  不知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否有意义?

  (作者刘恩樵系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兵希中学)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