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教师发展中的认同建构

  

  教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教师教育领域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明晰教师是如何发展的,教师教育政策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师教育质效才能更有保障。正如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蹇世琼博士新近出版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代际研究》介绍的,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至少有两种不同范式:一是生涯阶段研究,二是生命历程研究。前者假设教师都会经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发展阶段,研究者致力于考察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这种研究对了解教师发展特征提供了启示,但也存在线性思维的问题——忽视或低估了教师发展的复杂性。正是因为认识到教师发展的高度复杂性,生命历程研究范式的教师发展研究才应运而生。

  生命历程研究范式的特征在于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其一生经历的历史时代和地理空间之中,核心理念是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社会和历史对个人生命产生重大影响;个人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环境的选择、行动来建构自己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研究范式的教师发展研究聚焦教师发展的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尤其关注教师个体如何在历史与环境中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发展轨迹。

  《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代际研究》一书,正是依据生命历程理论对教师发展进行的一种研究尝试。即使是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研究教师的发展轨迹,也需要一个视角。该书选择了教师认同的视角,因为教师认同在荷兰教师教育学者科瑟根所建构的“教师变化洋葱头模型”中处于核心位置,虽然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却是真正影响教师行为的动力因素,因而被视为教师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表征之一。因此,该书以贵州省贵阳市5所中学的29名“60后”“70后”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生命故事线工具对教师进行访谈,探寻教师认同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聚焦经历不同社会历史事件、教育事件两个出生组的教师认同发展轨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既关注社会、历史变迁对教师认同发展过程的影响,也关注在社会宏观背景变迁下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机制的代际差异。

  通过研究,作者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比如不同代际教师在生命历程轨迹中丰富多元的生命事件,体现出两个出生组教师具有不一样的理性选择“习性”:保守型的“60后”教师与适应型的“70后”教师,他们处于一种保守与适应的连续、统一上,这种选择背后是不同代际教师在建构教师认同时面对文化与社会变迁相互博弈或牵拉时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基于轨迹、转折、生命事件、生命时间等核心概念框架,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分析了在社会背景的客观变化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之间寻求教师教育政策的最优路径。

  社会的快速变迁、国家教育体系的相关政策变革、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都呼唤着优质的基础教育,这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环境,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师培养培训低效、教师缺乏自主专业发展动力等问题。蹇世琼认为,教师认同的建构是教师自己在主观能动性下的理性选择,教师所处的文化、社会的变迁都会影响教师认同水平,三者的三角牵拉关系告诉我们,要真正让教师在面临各种变迁时作出有利于其专业发展、保持教师认同水平不下降的选择可能只有一个,即培养教师的“文化自觉性”。

  《教师认同发展轨迹的代际研究》以生命历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对一线教师访谈资料的理性分析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深入讨论,对提升教师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能动性提出了独到见解,不仅对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有重要借鉴作用,还对推进和深化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深度改革有指导意义——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更加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

  (作者蔡其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