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过往教学经验,我们为理想中的语文作业勾勒了基本轮廓:兼顾各种类型学习者,即有个性;适应不同阶段学习者,即有挑战;与现实生活相辅相成,即有用处;家庭成员能共同参与,即有温度。
我们从四个角度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着眼于学生长期发展的作业。
形式多样,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学生,学习风格未必相同:有些人喜欢在听、说中学习,这是“听觉型学习者”;有些人则需要看到信息,这是“视觉型学习者”;还有一些人喜欢在实践中学习,这是“动觉型学习者”。为高效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提升作业的吸引力。
强调实践,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提供资源和动力。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面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困境。对此,我们的解决思路是鼓励有意识的实践,以实践促进阅读、写作。
语文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是语文作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拓展了生活视野,还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生命成长。国庆假期,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类作业,主题是“行走在秋季”。我们建议学生在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走出家门,走访名人故居、参观胡同小巷、亲近自然山水、品尝地方美食……阅读两篇与目的地相关的文学作品,最终完成题为“走在秋天……”的作文。
班级里有近一半学生主动选择了这项趣味与挑战兼备的作业任务。有人登高、有人下田、有人寻古、有人解馋。上课当天,学生递来两穗稻谷,特意说明是玉东公园的“京西水稻”,一穗金黄,饱满、低垂;一穗暗紫,尚未成熟。
从作文的字数上可以看出学生的热情。有学生想去北海观塔,适逢秋雨来袭,一家三口转弯直奔“南门涮肉”,烫锅、羊肉、臭豆腐,作文纸上每个字都透着香。讲评后,年级掀起一阵“吃写”热潮。一位女生因喜欢《天净沙·秋思》选择去京西古道,寻访马致远故居,途经牛角岭,为石坪上的蹄窝所吸引,驻足而听,似有驼铃声正悠长。这样的作业设计竟然让一个人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家庭共同的活动。
提倡自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内驱力,并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选择。
我们将中秋假期的作业题目确定为“且行且歌”——制作一个“中秋”盘子。要求如下:准备一个8寸纸盘;搜集“中秋”主题诗词,挑选一首最喜欢的诗、词或创作一首“中秋”为主题诗、词写在纸盘上,绝句、现代诗皆可;为诗、词配画,图文要有关联。
这项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意象”、使用“意象”。学生在搜集时多数选择了包含“月亮”意象的诗歌,如选择唐朝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学生,是想借这首诗表达对小学同学的思念;选择唐朝诗人李商隐《霜月》的学生则是想借这首诗表达对月夜美景的赞美……返校后“中秋盘子”的展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同样的“月亮”意象可抒发不同的情感。
跨学科联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涵盖了十分丰富的美育内涵。因此,我们尝试将《西游记》阅读任务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先是通过语文课堂对《西游记》部分章节的改写、仿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设置一个全新的妖怪,在美术课上进行创作。任务如下:在保持原著特色的基础上想象一个妖怪形象,并设计身份简介卡片,包括名称、外貌、原形、武器、背景等;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为取经过程增加一难,创造一个妖怪形象和场景,想象师徒是如何脱险的,完成一篇想象文。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可将美术学科的知识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将想象内容进行加工,不仅创作出一个具体的妖怪形象,还能通过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讲述一定的道理。
作业改革的关键不只是缩减作业量,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全面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增强作业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在不断计划、实施、反思中形成作业设计改进的闭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郝 迪 金 丹系北京一零一中温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