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作者毕淑敏认为我们有必要拥有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用于盛放爱与恨,爱要比恨多,让小屋光明而温暖;第二间用于盛放事业,要坚固且优雅;第三间用于安放自身,要有主见。其实,教师的教学生涯何尝不需要三间小屋呢?
第一间小屋,盛放教学阅读。
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一间小屋盛放要看的书和学习资料,并定期对其进行梳理、整理,将它们按照类别或需求摆放。比如,下一阶段准备读哪些书,已经购置了哪些书,哪些书需要时时翻阅,哪些书可以束之高阁,都需要清点;已经记了多少读书笔记、听课笔记或学习笔记,纸质稿、电子稿,文字的、图表的,等等,都可以用编年的形式整理盛放,甚至可以编码,需要时伸手可取。
不断添置书本,这间小屋似乎很容易就被装满。有些人可能会因此感到惶恐,但是看着它们,我心中会有一种踏实感。每每拆开一本书,手拿裁刀,手指都在欢悦,因为即将开启一个新世界。
有心的人,不仅看书,还认真做笔记,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发现,小屋中有浓浓的墨香,这墨香不仅来自于书页,还有自己的笔尖。读着、写着,写着、读着,时光在这间小屋里流转。而小屋也在无形中扩容,小屋越大,我们的思想越自由;我们的思想越自由,教学越理想。
第二间小屋,盛放教学作品。
说到鲁迅,我们就会想到《阿Q正传》;说到齐白石,我们就会想到他画的虾;说到杨丽萍,我们就会想到《雀之灵》……作为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准备一间小屋?
我们将这间小屋洒扫以待,也许一年才能为它请进一个客人,两年才能请进一节课来憩息。或许看着这空荡荡的小屋,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看似勤勤恳恳却一直碌碌无为。于是鞭策自己,想尽办法为这间小屋找到与之相配的陈设。
比如,把各级公开课当作桌椅,摆放在这间小屋里;以省市刊物发表的作品为挂件,点缀寂寞的墙面;以三年一个的课题为书柜,摆放在小屋的一个角落;以一套教改案例为灯组,照亮小屋的四壁;以一个可以推广的教学理念为穹顶,提升小屋的高度。如此,今年一节公开课,明年一篇论文,后年一个课题结题,再一年专著出版……每年都为教学作品的小屋摆放上一件物品,年复一年,小屋或许也会蔚然可观。
第三间小屋,邀请教学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朋友准备一间小屋,春天邀请朋友来赏花,夏天邀请朋友来纳凉,秋天邀请朋友来小酌,冬天邀请朋友围炉夜话。因此,你需要在春天还未到来时,精心培育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花,让它们能在春天齐放;需要在夏天到来前,日日灌溉促进树的生长,让它们在夏日时枝繁叶茂;需要在秋天来临前,精心酿酒,无清酒香醇无以待客;需要在冬日以前,储存一肚子的诗词歌赋,才能谈笑风生。在教学的路上,有名师指引,有前辈提携,有同伴互助,是一大幸事。因此,我们要准备这样一间小屋,向前辈“取经”,向同伴学习,共话专业成长。
这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在这平凡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当我们把自己的小屋建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进而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或许有一天会建成自己的精神大厦。
(作者钟 利 系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