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在音乐领域的展现形式之一,它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更追求帮助学生掌握触类旁通的艺术精神领悟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力和艺术创新力。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立足传统钢琴教育教学,并反思存在的弊端,积极推动以多样化手段创新钢琴艺术教育场景及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上,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创新实践,既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及人文精神方面下足功夫,以求培养出具有扎实钢琴演奏功底、优秀文化理解力和勇于创新实践的综合型人才,也致力于为实现新时代钢琴教育创新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和应有贡献。
丰富钢琴教学场景拓展学习形式与维度
新时代钢琴教育讲求场景的丰富、内容的充实、形式的多样,只有将时代发展进程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钢琴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契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时代发展脉搏为指引,以钢琴教育及音乐教育自身特色为依托,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自身办学特色为基础,坚持创新钢琴教育形式,努力丰富钢琴学习场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架构,巩固既往教学成果,开创崭新教育之路。
一方面,利用自有场地积极举办音乐会与艺术交流会,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既在音乐会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又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理解力与领悟力,增强教师的教学本领,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创新了音乐教育的场景,实现了将钢琴教学融于表演的先进教育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感悟,增强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我爱你中国”2022年新年音乐会中,一首首传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记录着人民的心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存了生动鲜活的音乐档案,记录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其中,双钢琴《黄河》组曲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钢琴家刘琉和学生路丹阳奏响上半场最后一曲《西域风情之一杯美酒》,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充分展现了西部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整场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成果展示,既是艺术学院师生向全校师生的一次汇报演出,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实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
另一方面,学院始终不忘将钢琴理论知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相结合,开展全面的艺术能力及品质教育,并积极结合信息技术与平台,为学生开辟线上学习交流空间,助力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自我教育与提升。例如,学院结合“我和我的祖国”“读懂中国”等系列主题举办了“审美与人生”主题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晓从5个方面解读了“审美与人生”这一主题,以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与人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与人生、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生、美与人生启迪等为话题,为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富有思辨性的美学知识作了准确生动的阐述,引发在场师生对“美”的概念的热烈讨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拥有求知、审美、健康和收获的人生。再如,邀请专业教师及跨文化研究专家,借助视频平台和直播形式举办了“跨界中国音乐赏析”系列音乐赏析类讲座,不仅为学生深入讲解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历史文化,还结合各民族音乐特色为学生呈现了内容丰富的知识盛宴,生动展现了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有声载体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领会了音乐知识与历史文化的深刻联系,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动实现了音乐传承思想文化、树立高尚意志品质的作用与理念,又切实践行了以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跨文化、跨地域、跨时空音乐知识教育的创新发展。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其教学理念与水平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质的影响。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明确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路人和教学实践的实施者的重要作用,注重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藩篱,强化提升师生沟通交流质效,引导教师跟随时代变化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偏好与动态,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升级教学手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开拓畅通的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顺利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首先,学院建立起内外合力的教师培养体系,加强对音乐教师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训练。对内组织常态化教学研讨会,促进音乐教师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互学互助,针对不同课程细化具体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例如,针对钢琴教学开展头脑风暴与教学研讨,帮助教师在传统钢琴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及需求之间建立连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赋予钢琴教育教学场景和仪式感,将高雅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对钢琴教育理念及愿景产生共鸣与向往。
其次,对外加强学术交流。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走出去”开眼界长本领,向优秀专业院校教师“取经”,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手段及教育理念,广泛参加技能竞赛与说课比赛,拓展音乐教师思维广度与深度。
再其次,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活跃的课堂氛围与灵活的学习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借助钢琴教育自身的饱满情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进度及方式等抒发个人观点与情感,集思广益,增强学生对钢琴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感,使学生建立起为自己学习、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提升。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相较于外在激励,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是提升学习质效的直接因素,新时代的钢琴及音乐学习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积极汲取同辈榜样的精神力量更有助于学生们激发昂扬斗志,提升学习动力,培养争先创优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长远发展,在步入复杂的社会环境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学院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素质。
首先,加强正向引导,利用学院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对身边的先进事迹予以表彰,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榜样并主动学习,使良好的品行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建立起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其次,积极组织音乐知识比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认真备赛,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维度,为日后的专业创作积累情感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钢琴能力竞赛,在开拓眼界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与本领,帮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问题、认真查找不足补齐短板的能力,通过专业竞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长远健康发展增添动力。近年来,学院多次参加墨尔本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德国魏玛国际李斯特青少年钢琴比赛、“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音乐比赛、国际华人艺术节钢琴大赛等具有较高专业性和学术性的钢琴比赛,各专业教师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演奏演唱技巧以及作品的处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并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舞台锻炼机会。
再其次,学院还积极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以自身学习经历和感悟为依托,向在校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分享海外留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帮助学生们理性分析专业发展前景,明确自身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为目标不清晰、人生尚缺乏规划的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发展道路的利弊,给予学生们多种思考方向和视角,帮助学生们认清自我与社会现实,厘清求学就业的长远规划思路,提前储备实现自身目标所需的知识,坚持锤炼和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树立为自身发展负责的自主意识,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行动践行创造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构建和完善能力网中的重要一环,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和锤炼的理论知识才能为成长所用,只有经过实践捶打和磨砺过的青年才有可能成长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对于钢琴等艺术类教育教学而言,更不能将脚步和思维禁锢于传统课堂之中、停留在理论层面之上,因此,学院鼓励师生打破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壁垒,积极“走出去”,践行并检验自身的创造力。
首先,学院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检视学生的艺术领悟力与创造力,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并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例如,秉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宗旨举办乡村振兴课堂,由专家教授带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为来自多个乡村的学生讲授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课程,手把手开展艺术实践指导,以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理念、多样化的手段在校地之间搭建起艺术的桥梁,鼓舞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热情和用艺术创造生活的干劲儿,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机会,带动当地经济与艺术结合发展,实现了艺术创造力向经济效益的良性转化。
其次,学院坚持将艺术理论教育与实地实践相结合,带领师生深入不同地区分析当地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师生开展研究讨论,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协调人员、调配资源,制定了个性化艺术发展推进方案,为不同地区量身定制了多个具有艺术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既激发了当地村民以艺术特色促进家乡全面发展的意识,又在实践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与眼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再其次,学院还积极推进乡村艺术教育云课堂的建设,组织学生走访基层开展实地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艺术指导,促进包括钢琴教育在内的艺术领域知识的广泛传播,用艺术为乡村赋能,实现乡村振兴与发展模式的创新。
(康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