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凤霞和她的团队一如既往忙碌,但少了些匆忙,多了些章法;少了些迷茫,多了些自信。这是因为武凤霞和她的团队找到了突破口,提出了素养表现型教学,以积极的语文学科实践构建儿童语文学习的主线,促进了儿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素养表现型教学在于培育儿童的主体精神。学习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课堂生活关乎儿童的生命状态。“以人为本”在教学情境中应当是让儿童生命饱满地生活,而不是苦苦地“熬”、被动地“活”。素养表现型教学倡导儿童主动参与,在表现中成长,必然赋予儿童生命幸福的内涵。这种幸福的感觉不仅弥漫在孩子的小学时光,而且会贯注他们一生。诚如许多专家论及,童年对于人格有着植物性意义,人生是从童年发端、发芽、发展的。人的成长如同树的年轮,越是长大,童年越是处于核心位置。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于儿童人格养成具有奠基性意义。在素养表现型教学中,儿童参与、表现、创造,自然会孕育主体精神、主体人格。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立德树人之“德”,不仅有道德的意义,还有人格的意义,而且这些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映照的。可见,主体性人格对于“立德”意义重大。所以,素养表现型教学对于培本铸魂,功莫大焉!
素养表现型教学在于为儿童创造“出场”式的学习方式。我们经常说,要让儿童“在场”。武凤霞和她的团队找到了一种“在场”方式:让儿童出场,让儿童在表现中学习。关于学习,理论界常常以“黑箱”喻之,其中的许多奥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许多教育家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试图解开密码,也创造了风靡一时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学实践。比如“白板论”,可以依靠经验涂抹上色彩;“刺激-反应论”,用训练培养应对能力;“主体建构论”,在参与体验中自我建构。教育改革就是对流行观点的扬弃,就是对“怎样培养人”的路径创造。素养表现型教学虽然受建构主义的影响,但又融会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他们在参与者知识观的基础上,自觉呼应国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合着时代前行的音程,唱响自己创造的乐章。他们认为,素养的表现常常是能力,是外显的、可看见的。素养引领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学用统一,而且因为“出场”,可看见教学的改进基于数据和论据,黑箱也透进了亮光。
素养表现型教学彰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一个原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素养表现型教学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儿童日常的语文生活进行了整体建构,以儿童积极的学科实践构建学习主线,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在学科实践的内容组织和方法引导方面,武凤霞“很语文”。比如——
重视让学生“在情境”的学习。在武凤霞看来,情境的魅力就在于有了画面的还原,文字就鲜活了;有了文字的描述,画面更多了文学的美好;有了在想象中揣摩、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抽象的语言符号就转化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也就有了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验。当画面、生活、情感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脑海中交融的时候,学生的思考就会被点燃、被激活。当表达变成不可抑制的欲望时,学生的思维就在悄悄地向深处延伸。
重视以高阶问题催生深度学习的发生。素养表现型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理解、发现、梳理、提炼,最后创造出极具个人特征的认识。而从阅读到发现、从发现到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问题的助力下高阶思维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重视用表现性任务统领学习的过程。武凤霞和她的团队创构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展评单”,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问题链的思考与梳理,再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开发,把学生经历学习实践的过程具象为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如此淡化学习的概念,让学生沉浸其中。当学习变成一种无意识自觉的行为时,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重视以文本理解建构语言能力。素养表现型教学努力让学生不做“符号的瘾者”,指向学生对知识的创生,促进学习中发生生动循环,以积极的学科实践落实、内化、应用这些“很语文”的东西,核心素养自然会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作者杨九俊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