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义务教育的短板和弱项。以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期盼,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提高认识,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放到乡村振兴、教育公平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要认识到,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助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乡村的支柱。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而振兴乡村教育必须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要认识到,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庭一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可以毫不避讳地说,选择在小规模学校就读实在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党和政府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要认识到,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目前,我们已基本消除“大班额”,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学上”,更是“上好学”。而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资源不优、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同时要坚持系统观念、民本情怀、质量优先。
要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并”与“留”的问题。对小规模学校建立“一校一案”,不搞一刀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需而为,做到“留”有发展新机,“并”是家校之愿,“撤”无后顾之忧。对学生少、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质量低、安全风险大、家长有意愿的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改”与“建”。对优化整合后的学校校舍、教师周转房、运动场等改造提质,完善好音体美、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对需长期保留的小规模学校确保符合基本办学标准。此外,每个乡镇建设1—2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为被撤并学校学生入学提供住宿保障。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精准施策。首先是基金保障,为了全面推动小规模学校发展,切实解决“并留”后的系列问题,首先是要保障办学经费,可以设立小规模学校发展基金,保障好小规模学校办学经费,实现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次,要创新机制,比如,可以建立“一校一长”工作机制,由教育局班子成员对小规模学校实行“定校”负责制。针对学生上学路途远问题,完善乡村营运车辆免费接送学生机制,加强客运“校车化”驾驶员的培养和监管。为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生活老师,探索建立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轮值等家校共育机制。再其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要加强精准帮扶。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防止因“撤并”而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或辍学等情况发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解决分流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要集中提质。一方面要优化师资配备。增加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向小规模学校分配力度。加大对全科教师培养力度,减少教师资源浪费,满足教学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结合小规模学校教师“一师多科”“全科教学”等特点,量身定制教师“研训”,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走教支教等方式,精准提升师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集团教育体的方式,通过“城市带农村”“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实现管理机制、教育资源、办学成果共建共享,推进姊妹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当然,在借力“大校强校”优势的同时,还要结合“小校小班”特点,立足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努力打造一批“小而全”“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乡村小规模特色学校。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致力发展乡村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在发展小规模学校上探索新路,为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余汉平系湖南省醴陵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