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科教、产教、创教“三融合”教学,培育“三自主”卓越创新人才
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农科自立自强
如何让大米“长”出花青素?在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华南农大生科院”)李嘉敏等本科生,在中科院院士、华南农大教授刘耀光等专家指导下,研发出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虾青素的“赤晶米”。相关成果荣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季军、金奖。
自2001年起,华南农大生科院就瞄准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人才所需,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教融合“三融合”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科研方向、自主选择发展平台的“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多所高校学习借鉴了该模式,培养更多有情怀、重交叉、强能力、扬个性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我国保障种业安全,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农业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以生科、农科双优发展人才需求痛点作为教改靶点
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要求未来农业发展在高产稳产、优质营养、高效安全等方面着力突破。这不但急需重要基因、重大品种、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长期稳定支持,也需要更多具有鲜明农科背景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
未来农业呼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物学人才。而华南农大生科院调研发现,原来部分农业院校生物学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相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同时由于生物学教学体系相对封闭,与农业科学、生物信息等跨学科交叉少,学生知识面容易受限。部分农业院校生物科学相关院系生师比较高,课程供给不够丰富,大班化教学注重知识传输,研究性、互动性教学相对缺乏。
同时,部分农业院校生物学专业与企业、产业联动不紧密,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链条性不强,学生实习实践资源不够丰富,实践技能锻炼不足。这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倾向,难以适应学科和产业发展。部分农业院校的生物学专业毕业生服务“三农”意识不强。
如何将农科、生科双优发展人才需求痛点变为教改亮点?华南农大生科院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探索农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刘耀光院士言传身教,传承丁颖、卢永根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现代中国生物技术育种与粮食安全的担当精神,融入“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华南农大生科院以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人才为努力方向,建立以德为先的立德树人机制,用好丁颖、卢永根、刘耀光“一门三院士”典型事迹,引领学生知农爱农,将个人成才方向同国家强农兴农所需紧密联系。华南农大生科院还在通识教育中开设8学分的大国“三农”、农事训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设立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课程,利用农事训练开展耕读教育,学生们体验微耕机、无土栽培等。
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构建“一生一课表”个性化培养方式
“我们先学习动物学、植物学等通识知识,在普及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导师和课题组。”华南农大生科院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刘畅悦对微生物学方向感兴趣,在学术导师邓凤如建议下,她选了病原微生物等选修课。
华南农大生科院建立“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创业导师”的个性发展指导队伍。其中大一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配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
如何通过导师引路护航,指引学生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生命科学学科新需求,成长为掌握信息时代新技术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华南农大生科院目标倒推构建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能力模型,以生物科学为核心,以学科会聚提升交叉培养成效,构建“生命科学+农业科学+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理论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华南农大生科院在选修课供给数量、质量上双向发力,构建满足学生卓越发展、个性发展的多元选修课程模块。其中微生物学等选修课程模块分别设有十多门课程。该院鼓励校内教师发挥专长,多开设选修课程,还引入华大基因国际医学事业部副总经理曹苏杰等校外兼职教师,联合华大基因等行业名企开发“生物产业发展概述”等课程。该院已建成一批学科分布合理、覆盖面广的精品课程,包括“植物学”国家级别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选修课学分比例由2015年的22%提高到30%以上。
正是有了充分的课程供给量,华南农大生科院以大类招生、自主选课制和学业导师制为核心,实施学分制改革,打造“一生一课表”个性化培养方式,赋予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的自主权利。华南农大生科院建立以修读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分流机制,按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分类指导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择业或升学需求,选择修读课程及专业。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锻造强农兴农的“创新尖兵”
经过“双选”,华南农大生科院2016级学生卢镜花进入学校生物化学实验室,逐渐从“科研小白”变成科研达人,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
华南农大生科院学生在大一时,就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科研团队和科研导师。生科院在大学第三学期举办实验室开放日,院内实验室科研团队集中向学生介绍研究项目、研究人员需求等。学院加强院内外科研资源整合,学生可选择校内其他学院甚至校外科研院的实验室,“跟一名教师,进一个实验室,做一项研究”。为分层分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生科院构建融入科研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华南农大生科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院内外重大科研平台,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优化学术训练体系,把学科前沿课题引入实践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训练+学科竞赛”组合拳,锻造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生科院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2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把学术训练放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高光效作物种质”等高水平科研课题中,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何带动学生做务实有用的科技创新?自2001年起,华南农大生科院以解决产业现实问题为导向,每年举办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着重强调科学性、实际性、应用性和产业性。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找真问题、团队协作,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难题,成功孵化产业项目。2015年,该比赛升格为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近年来共有50所院校1.3万名学生参与。
在华大基因前沿的科研环境中,华南农大生科院学生林誉恒开展了“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以及鉴定”等科研实习工作。近年来,华南农大生科院强化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共建基地、开设创新班。创新班学生大四时,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或深圳华大生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学院已有两批12名学生参与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市华大基因学院生物信息学本科创新班。
生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硕果在更多农科高校落地生根
得益于华南农大生科院“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刘畅悦在本科阶段主持两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保研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华南农大生科院学生学术能力明显提升,升学率由2015年的27.9%提升到2020年的50.7%,进入一流大学和知名科研院所深造的学生,5年间增长了69.77%。
在iGEM大赛夺金奖的历练,让华南农大生科院学生张新瑞在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上全面发展,他成功保研到清华大学。新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华南农大生科院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体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华南农大生科院鼓励院内学生跨学院、跨学科组团队,形成各有专攻、交流学习的团队。
近年来,华南农大生科院学生在国内外大赛中斩金夺银。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奖与创新创业项目资助75次、国家级别奖项30次、省部级奖项45次,年均增长51.05%。本科生在高水平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年均增长23.5%,其中国家理科基地班的生均论文数为校生均论文数的4.3倍。
自2006年起,华南农大生科院先行先试在学校开办丁颖创新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三融合、三自主”模式助力校内其他涉农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学校农学、植保等学院丁颖班2020年升学率均超过83%。
2020年毕业后,华南农大生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游雨亮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支农专项行动。生科院自2016年以来已组建41支专业团队“三下乡”实践,服务对象超万人次。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比例明显提高,年均增长13.23%;38名毕业生服务中西部“三农”发展。很多学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争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急先锋”。
华南农大生科院项目组在广东省生物学教指机构会议等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与成效10余次。项目组还受邀参加国家教学成果与学术会议等12场高水平会议。20多所高校到生科院考察学习“三融合、三自主”培养模式后,有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华东某院校向华南农大生科院发来感谢信表示,“参考了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经验,强化科教融合,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有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朱国辉 文继开 王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