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打造文化场域 凸显“敬贤”本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

  江苏省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敬贤路实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敬贤”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深化“敬贤”文化精神内涵,创设出具有鲜明特色、助力学生浸润的“敬贤”文化场,努力打造“敬贤”文化品牌,实现环境育人的潜在功能,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2021年7月,学校申报的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敬贤’文化下的学科德育基地”成功获批。学校着力打造以德育为核心理念的“敬贤”文化场域,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德育为先

  创建“敬贤”文化校园生态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敬贤实小紧紧围绕“敬贤”这个文化底色,以“贤”为文化引领,让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浸润着浓郁的“敬贤”文化意蕴。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更好地彰显“敬贤”特色德育,学校通过“生态体验区、传承体验区、智慧体验区、‘敬贤’体验区、未来体验区”五大主题功能区进行环境改造,让校园成为“多视角”的学科德育资源场。

  生态文明教育是各学科都应涉及的德育主题,盐城又是著名的湿地之都,因此,学校建造了“湿地公园”景观带作为生态体验区,将芦苇、小船等典型湿地动植物和特色景观安置在湿地公园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地方文化特色。

  “贤者在前,见贤思齐。”在传承体验区,学校设置了“敬贤石”与“思竹林”承载校园“三风一训”和歌咏贤者的古诗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古代贤能的高尚品质。同时,在“敬贤”体验区,以汉白玉孔子雕像、凸显德育元素的文化长廊、文化石柱和“争做小贤士”展示墙等文化板块,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反思自省,加强德育渗透,让每名学生都能成为有德才的“小贤士”。

  在智慧体验区,学校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与市图书馆共建,形成资源共享的“贤”味阅读场。图书馆内还开设了“贤娃绘本阅读馆”和各类读书角,完善“敬贤”文化阅读场域的配套设施,充分开发阅读空间,用书德浸润着每一位“小贤士”。学校还增设了“贤娃舞墨”博物馆,陈列学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打造浓郁的博物馆学习氛围,提升儿童美育素养。

  在未来体验区,学校开设了“向日园”和“贤宠乐园”,链接学科德育,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在“向日园”里,学生亲自体验劳作,园边安置的木头长凳和展板墙,定期轮换展示学生在亲手栽种、陪伴成长、快乐收获的种植过程中记录下的文字感受、图片等,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长连廊外墙是学生手绘的“心中的向日葵”,形成了特色文化景观带。在“贤宠乐园”,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动物开展近距离观察,并在竞聘园长、饲养员、给动物园命名等活动中培养责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渗透生命教育。

  精神立校

  丰富“敬贤”文化内涵表达

  校名中的“敬贤”二字承载了重要的德育内涵,旨在让学生启蒙于“敬贤教育”,通过寻找“贤”、崇尚“贤”、学习“贤”、成为“贤”、传递“贤”的过程,成为有远大理想、有真实本领、有爱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新时代“贤人”。

  在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时,学校一方面加强了以“敬贤”为核心价值导向的风气建设。从《论语·里仁》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明确的“见贤思齐”的校训,是学校希望达到的人际关系氛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为基础,学校又延伸拓展出“敬贤敬细”的校风建设目标、“敬业乐群”的教风建设目标和“敬学敦行”的学风建设目标,设计了一套“敬贤”校园文化风气建设“组合拳”。

  另外,学校提倡“内贤外敬”的管理文化,强调要“内贤”且“外敬”。“内贤”即以贤能之人的德行、品性、才智增强自身的内在修养,强化自身的内涵发展。师生均以先贤为榜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外敬”则指走出校门,师生均要注重言谈举止、遵守社会公德、注重自身信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内贤”为“外敬”的出发点,“外敬”为“内贤”的归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学校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角度加强学校形象建设,指向“把学校办成一所儿童幸福学习的乐园”的办学愿景。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德育示范性的“优贤”教师,努力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有大智慧、有大情怀、有大视野”和“会合作、会研究、会创造”的“三有三会”的“优贤”教师,让教师真正做好表率、当好楷模。同时,学校重视培养“尚贤”学子,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会学习、会探究、会创造”的“三有三会”新时代少年儿童,使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创新构建了基于体验的“葵花课程”体系,形成了有“敬贤”特色的学科德育课程文化。该体系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体验课程和校本体验课程。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体验式学习实施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充分融入地方的铁军、湿地、海盐等资源,拓宽了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路径,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生态素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

  价值引领

  完善“敬贤”文化制度框架

  学校创建了具有“敢为人先”精神的管理团队,保障落实制度文化的有效实施。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反馈评估机制高效,学校管理工作也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上,学校积极探索“以目标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真情关怀人”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力和执行力,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的管理特色。

  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浸润德育,让学生获得阶段性成长。目前,敬贤实小的校园文化活动已逐渐序列化,如“与劳动对话,劳动最光荣”的劳动教育系列、“与传统对话,我是中国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等,每一次的活动都旨在更加精细化、趣味化、科学化。

  与此同时,学校以“着眼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立足教师个体成长”为总体思路,为教师提供支持性组织环境和发展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个体素质。学校建立了信息化“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构建适应教师发展的机制与策略,形成教研与科研并举、理念与实践结合、学校与教师同行的校本培训格局。通过修订教师评价体系,将学科德育实施程度、学科德育实际效果、课程开发能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且,还设置了年度“贤德人物奖”“敬贤奉献奖”等奖项激励,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激活教师岗位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人文素养的“优贤”教师群体。

  行为导向

  助推“敬贤”文化动态发展

  学科德育课程要回归现实生活,行为文化才是最终体现。只有通过良好的外在行为文化表现,物质文化才能体现其基础的价值,精神文化才能体现其载体的作用,制度文化才能体现出约束的力度。学校行为主要由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构成,并基于课程、课堂学习、社团活动等全面展开。

  在深化教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围绕体验式学习的亲历性、情境性等特征,以解决问题为任务、以真实情境为策略、以学科育人为目标,建构了以“驱动—发展”为核心的体验式学习生态圈,着力培养深刻“敬贤”文化印记的“尚贤”儿童。在学习生态圈的指引下,根据学科内容、体验类型及方式的不同,探索出体验式学习的学科教学课堂样态。以国家课程为主,开展融合“学科德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从细化学科课程育人的德育元素着手,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五大德育内容梳理教材,挖掘出各学科自身具备的德育元素,由此构成“5+N”的敬贤实小学科德育范畴体系,建构学科德育课堂教学的模型,深入开展落实学科德育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及时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及时反思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达成,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除了课程探索,学校还发展了“敬贤”行为文化,从校长到教工到学生,都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校园文化行为。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校长首先扎根教学一线,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并为其他教师做好价值导航,为他们搭建发展的舞台,不断摸索更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模式。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形象时刻都在向学生传递教育的各种信息。结合“敬贤”文化的核心,学校通过健全荣誉称号体系、完善教师岗位晋升激励机制、建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中层干部流动机制等,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为建设幸福学习的乐园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学生的行为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校坚持不懈地增强“尚贤”儿童成为优秀“小贤士”的“向心力”,通过班队会、晨会、主题教育活动、“小贤士”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向上氛围,开展专题学习,真正让校园文化成为“尚贤”儿童丰富的精神食粮。学校还注重让学生了解校服和学校徽章的内涵,让学生有“我是敬贤人”的骄傲,并通过主题活动树立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真正凸显“见贤思齐”的文化力量。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敬贤实小以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为学科德育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和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与浓厚的德育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让德育之花开满“敬贤”校园。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敬贤”文化建设体系,厚植校园文化土壤,以精神文化培根铸魂、润育生命,打造学校精神高地,真正实现文化强校的教育发展目标。

  (赵志宏 王红梅)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