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云南大学出台‘最严体育校规’:体测挂科将无法毕业”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热议。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出台多种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大学生体质状况连年下滑的现象有所改观,但整体上依然需要高校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养成良好体育习惯?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专家建言献策。
前不久,“云南大学出台‘最严体育校规’,体测挂科将拿不到毕业证”的消息一发布,便引发网络热议。据悉,云南大学已从2020级学生开始,严格执行学生毕业与体测成绩(须达50分)挂钩的政策;从2021级新生开始,这一要求进一步提高到体测不合格者(60分)不发毕业证。从长远来看,“最严体育校规”的背后,展现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责、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教育理念,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谓做了很好的示范,切实帮助大学生强心健体、砥砺奋进,成为栋梁之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但也有一些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应有的育人效果。不少大学生在运动能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指标不佳,且呈现“一届不如一届”的状况,着实让人担忧。大学生身体素质对个人而言意义重大,关系到能否更好适应社会竞争的压力,也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及时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育,通过“以体育人”,让大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文明其精神的同时,也要野蛮其体魄。
大学管理者必须提高站位,将大学生体质问题置于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高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将校园打造成学习场、运动场,锻炼之地、育人之地,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育勇气、自信心、进取心以及公正、忠实、自由的社会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快脚步,对大学生体育课设置不合理之处进行完善,跳出以往只重视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的窠臼,多创造条件改变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一项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同时,注重体育课的实效性,即教学重点放在锻炼实际效果而非技术掌握上。中长跑教学是基础,在抓好中长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攀岩、射箭等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必要时可以像云南大学那样,以体测不合格不发毕业证、每学期跑步打卡一百公里等规定,倒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改变畏惧体测的心理,拥有积极而科学的体育观。不少大学生被体测折磨,恰恰是前期准备不足的体现。因此,要从一开始就重视体育,改变以往生活散漫、作息不规律的缺点,改变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睡觉、第二天中午才起床的坏习惯。放下手机、走出宿舍,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大学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毕竟未来工作比拼的不仅是专业水平,也比拼身体耐力、精神品质等。而当下的体育锻炼正是磨炼意志、淬炼自我以及提高社交能力的时机,是为未来的事业打基础。
让大学生爱上体育,实际上不是难解之题,重在改变体育课不重要的落后观念,需要高校真正把体育放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重视大学生体质化为实际行动,把体育作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的必备素养,要认识到体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以校园体育为抓手,扭转体育可有可无的教育观,让每位师生都热爱运动,有强健的体魄,就是以实际行动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以体育强国梦带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赵晖系渤海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