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文章详情页

探访大运河“非遗”:“活起来”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中新网衡水1月2日电 题:探访大运河“非遗”:“活起来”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作者 崔志平 王鹏 王希录

  “搭锚,噢噢……喂来喂喽噢……”1月2日,站在河北省故城县刚落成不久的船夫拉纤、摇橹、撑篙、起锚的四组青铜像前,年近七旬的《故城探源》主编郝金龙谈起当年漳卫南运河的繁盛景象,即兴喊起了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的一种民间音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当时故城段运河船工的生活,是活着的历史。”郝金龙说。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南北水运通道,京杭大运河被称为“流动的文化”,其中,漳卫南运河故城段为流经县域之最。自元、明、清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最繁盛时,漳卫南运河故城段一度舳舻相继,帆樯如林,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应运而生。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种类繁多,可以分为船号和纤号两大类。”据郝金龙介绍,船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打冲号、升篷号、落篷号、绞关号等;纤号则包括拉纤号、闲号等。

  故城县郑口镇果子口村75岁村民吴爱杰说,据当地老辈人说,清末,故城有“走京赴卫”客商学子,返乡后见码头盛景,深感郑口之繁华,可与“天津卫相媲”。

  “当地码头繁华时,漳卫南运河故城段的号工、纤夫、船夫有几百人之多。”故城县政府县志办公室副主编周冉说,他们将行船的号子贯穿于整个劳动过程,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内河航行环境不同,船号变化的幅度也不同,但都极具故城特色。

  “比如简短利落的‘起锚号’,一人喊号,众人应和,坚决有力,是故城人豪爽、勤劳群体性格的诠释。行进中,纤绳拉紧,勒进故城汉子的赤膊,‘打冲号’拉开劳动号角,音符如同定音鼓。”周冉称。

  作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遗存下来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变化,歌词多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大,可以喊唱沿途风光历史人物,也可以喊唱名胜古迹,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不固定,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地已整理出了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拉纤号等,但在挖掘、传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称,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已成为故城县的文化名片,但是因遗存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虚词多,变化繁复,不易学习和掌握,亟待抢救。

  据介绍,为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城县对全县“非遗”进行了全面普查,对26个省市县级“非遗”进行分类、登记、采录、建档,建成“非遗”数据库,并集结编印《故城非遗》。在普查中搜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工艺品、民俗物品,如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图谱等,交由故城县运河博物馆妥善保存。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结合旅游开发,搭建“非遗”保护平台,努力让“非遗”“活”起来。

  当日,趁着元旦假期来参观青铜像的故城县郑口第三小学学生王雨涵说,听了郝老师讲的运河号子,真切感受到了当年运河的繁荣景象,希望这些“非遗”永远传承下去。(完)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