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第37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愿意一直为孩子们点灯”的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石外”)教师李红霞等10人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从2014年开始,石外与平山、行唐、灵寿、赞皇、井陉、元氏等6个山区县12所中小学结对精准帮扶,积极探索教育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李红霞勇挑重任,从此走在教育扶贫的最前线。
在帮扶学校实地调研时,她发现这些学校“校舍崭新,校园却显得空旷,音体美器材都有,但学生少,也很少有专业老师上课”。于是她把帮扶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当地教师专业素养层面,组织优秀教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被帮扶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山区教育情怀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每年暑期,被帮扶学校教师会到石外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帮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李红霞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从暑期的一次培训拓展到三四次的分类培训,使培训的针对性更强。
这一项目已经连续开展7年,培训山区教师达4869人次。李红霞还带领石外教师送教下乡,被帮扶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92%的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的考入大学,成为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有的考入职业院校,成长为技术型人才,增强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李红霞还特别关注家庭贫困的学生,用爱心和智慧传递力量,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灵寿县学生段雪敏,弟弟罹患脑瘫,妈妈也因为过度操劳而病逝。李红霞特意邀请段雪敏以及与她有着类似家庭情况的山区孩子来石外参加“手拉手共成长”活动。白天,这些孩子在学校跟石外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排练节目,一起演出;晚上,这些孩子留宿在石外学生的家里,与石外学生共同生活。石外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不仅使他们变得开朗、愈发自信,还让他们坚定了勤奋学习走出大山的决心。李红霞还十分注重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鼓励石外学生积极参与“阳光小讲台”志愿支教者团队,让石外学生与山区孩子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一起成长。
戴着眼镜,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派头;晒得黑红,东北口音,又像是个吃苦耐劳的农村汉子。他就是村民口中的“博士书记”张骅。2017年底,张骅从北京林业大学来到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内蒙古自治区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扶贫。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博士,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种责任。”为了尽快熟悉融入远新村,白天,张骅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走村入户;晚上,他加班做好记录。7天时间,他挨个走访50余户贫困户,12天一个人把全村300多户档案全部捋顺。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和反复钻研,张骅最终选择以种植黑糯玉米为切入点,搭配种植黑小米、黑豆、黑皮花生、黑龙葵等,把目标定位在一、二线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打造颜色农业产业链的致富新模式。“第一把火”烧起来后,张骅带领村民相继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革,建成田园综合体,发展起文旅产业等,“第二把火”“第三把火”接连烧起来……如今,远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29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2万元,59户121人全部脱贫,以科右前旗唯一满分成绩通过第三方验收脱贫摘帽。临别之际,张骅说:“第一书记的经历让我人生充满意义。”“脱贫之后,大家伙儿的日子更要蒸蒸日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而且要注意“富脑袋”。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走得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红霞和张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育人和科技知识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插上腾飞的羽翼。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接过接力棒,将继续以奋斗之姿、创新之姿,为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张翔 张丽琴分别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