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扰的学生,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关注“三困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是高校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机构、教育部门与湖北省、武汉市共建的高校,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多年来,学校从分级教学出发,逐步形成了学业预警帮扶、经济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举措,从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着力,帮扶“三困生”,使他们顺利毕业、就业,成长成才。
学业帮扶:不让一个学生因学习困难而掉队
学校于2015年成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学业发展中心,逐步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学业帮扶体系,让学校、学院、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优秀学生都参与到学业精准帮扶的行列中,开创了多维联动的“全员、全程、全域、全心、全媒”学业精准帮扶工作体系,确保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覆盖所有学生,个性化帮扶措施落地落实。
做到预警精准识别。学校出台《学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将造成学业困难原因分为“挂科”“学分不够”“旷课”“基础较差”“心理压力”“学习动力不足”6种情形。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开展学业“体检”,抓好预警学生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预警分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与红色预警4类,级别由低到高,帮扶由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家长、学院副书记逐步参与。帮扶内容包括课堂关注、作业辅导、课程答疑、考前辅导、行为矫正、心理咨询等。
确保帮扶一个不漏。新学期开始由班导师对预警对象逐一约谈,填写《学业发展进程表》,制订学习规划,将预警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情况、辅导需求、学期规划等内容认真填写完善,做到预警学生有“表”、班导师有“本”、辅导员有“册”、学院有“账”、学校有“数”。
实现帮扶全员联动。学校牵头开设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辅导,学院牵头开设学科专业课程辅导,强化第一课堂帮扶成效。将帮扶需求与辅导员学科背景相结合,短期脱“困”与长远提升相结合,与学院学业发展中心共建“蓝途工作室”“小荷工作室”“雁行工作室”“好巴郎工作室”“阳光工作室”等学业辅导工作室和学习支持团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优秀学生担任“导生”,对预警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朋辈辅导实现同行共进。
构建帮扶长效机制。学校按照“明确预警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开展学业帮扶—评估帮扶效果—撤销学业预警”的流程,形成学业帮扶系统闭环,通过建立解除预警机制,严格预警解除程序和标准,对预警对象按学期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对预警学生实行“摘帽不摘政策”,鼓励早解除预警,形成“早解除有好处,不解除有约束”的导向。
经济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学校建立了“奖、助、贷、勤、减、免、补”七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打造了“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资助网络,形成了“体系全、力度大、服务优、感情深”的工作局面,构建了全功能发展型资助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急难愁盼”问题。
学校高度重视,资助工作氛围良好。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校领导每月带头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于2019年开始实施“三个一千万”计划,强调资助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出国进行交换学习。
工作抓手丰富,资助工作精准科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通过学生消费数据预警、国家扶贫数据对接等信息大致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另一方面,坚持暑期家访、谈心谈话、学工队伍晚值班深入学生宿舍实地走访等,进一步判断、甄别重点关注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扎实做好认定工作。
落实资助政策,奖助资金发放及时。严格落实《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在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服义务兵役教育资助、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国家助学贷款等工作中,创新宣传方式,前置政策宣传;建立“学校—学院—年级—学生”四级工作机制,将工作中涉及的所有环节纳入管理链条;确保各类学生资助金专款专用,足额预算,严格按照资助政策的有关要求管理发放;全过程公开、全方位服务、全流程优化,确保申请、评审、推荐、复核、材料报送、资金发放等相关工作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强化资助宣传,提升宣传工作实效。一是打造学生资助新媒体矩阵。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宣传。二是制作资助政策宣传作品。先后制作了《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政策介绍》和《民大资助,与我同行》等微视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资助政策,提升宣传时效。三是注重资助政策宣传“实践体验”。学校近年来持续开展“爱在同城·携手远航”“辅导员边疆行”“资助宣传大使暑期社会实践”等资助政策进乡村达边疆活动,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地,开展学生家访及资助政策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心理疏导:不让一个学生因心理困扰而离群
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学校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外,还针对新生群体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动画微课,建设心理委员培训在线课程,实现基本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与全覆盖。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机制。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管理员、寝室长的工作职责,形成密切联动的管理网络和工作链条。
建设心理委员、辅导员和班导师三支心理关怀队伍,推动心理健康帮扶专业化。二级学院建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在学院原有的学生工作专班中,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专干,担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副站长。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心理委员,学生寝室长同时兼任心理联络员。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标准化。一是筛查建档标准化。面向新生开展心理适应“五个一”实践系列活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部分补充,具体包括:一次心理测试、一堂心理讲座、一次中心参观、一个公众号关注、一次心理访谈。对于测试中发现的需重点关注学生,逐一安排谈心,同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评估学生心理状态,确定心理预警学生。二是动态关注标准化。学院每月上报心理预警学生关注记录,中心教师定期到学院与辅导员交流,逐一跟进心理预警学生的工作方案,排查风险点。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无进出记录、无消费记录等异常表现实时预警监控,学生异常行为轨迹第一时间掌握。三是风险评估标准化。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长及时反馈异常信息,确保危险信息早期识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周开展一次专家咨询,每月开展两次个案评估,确保个案管理有专家指导。四是应急处置标准化。编印辅导员版、心理委员版、教师版等系列《心理工作手册》,做到标准化操作指导,将学生一般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区分开来,对于疾病按照医疗诊断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做到规范化应急干预。
2015年以来,学校28762名被学业预警的学生中有27127人解除预警、顺利毕业,毕业率94%,就业率82%,升学率8.4%;977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9644人顺利毕业,毕业率99%,就业率89%,升学率22%;心理困扰学生毕业率89%,就业率72%,升学率17%。
(宋发军 姚上海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