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在孩子心中早早埋下萌发的“种子” ——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校本实践

  “土豆泥和番茄酱是五年级科学课《火山喷发》实验的基础材料,为孩子讲解实验原理后,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特性一样的产品来替代,一些孩子用藕粉加水替换番茄酱作为‘岩浆’,得到了一样的实验效果。这样的‘脑洞大开’让我惊呆了!”说起近日课堂上的一幕,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李颖眉开眼笑。

  如今在北大附小,不仅是科学课,全学科教学中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特质的行动共识:信息技术课注重反思性思维养成;美术课激发审美敏锐感知力;英语课鼓励个性化完整表达……多年来,学校立足校本实践,发掘儿童成长规律,构建分阶段创新素养指标体系,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取得了积极成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的关键期,要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北大附小校长尹超说,学校围绕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怎么看、怎么办、怎么评”问题,创造性提出创新素养、学玩相融、成长性评价等核心概念,形成校本育人体系。

  怎么看?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北大附小明确创新素养概念内涵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5个方面。按照低、中、高3个阶段划分,小学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儿童创新意识,重点通过创新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儿童创新思维,重点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营造宽容的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实践,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爱好和过人的专长,并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

  “北大附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指向培养‘博雅少年’。”尹超说,这样的孩子既踏实勤恳又敢于怀疑,既自主独立又善于合作。学校帮助学生打下这样的人格和素养基础,就是早早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人才培养有了核心目标,学习如何变革?30年前,燕京大学著名校友、91岁高龄的冰心来到北大附小,为学校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成为了校训。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北大附小逐渐明确了适应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学玩相融”,为“怎么办”找寻到了答案。

  学生“玩中学”,在学习过程中玩出兴致、玩出学问。学校开设了融通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的175门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创新课程和“视觉思维”“碰碰植物”等特色课程,强化情境体验、动手实践等课程设计,实现由单一的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提升。

  多元异质的教师团队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教学路径,通过多样态课程实施和教学策略活化知识,在深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达成“玩中教”。而学校“玩中做”,创设立体开放的生活场景吸引孩子们去体验、感悟、发现和创造:在跨学科平台开展基于新技术的无边界学习;学校随处可以做手工,进行创意设计;综合性实践场所遍布校园,提供孩子们心中“种子”萌发的“沃土”等。

  “在教学中通过项目学习方式、团队形式,由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引发孩子们思考,学会查找信息、验证证据可靠性,找到学习方法和解决之道,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兴趣所在。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北大附小信息技术课教师任辉说。

  创新素养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怎样开展促进全体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适切性评价?北大附小常务副校长何立新表示,学校立足促进人人成才开展成长性评价,收集学生在各学段、学科的过程性表现,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展开智能分析,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正面激励+综合述评”。

  “学校还绘制了正向思维引导图,形成了《正面激励100句》手册,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特别奖项,力求学生人人有奖、个个有特色。”何立新说。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