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响应《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探索“非遗进校园”融合发展道路,巧妙地将漆艺、印染、剪纸和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课程改革、社团活动、乡村振兴中,不仅将学校打造成天台县传统技艺非遗文化的集散地,而且将非遗文化传承中的难点打造成学校的一个个亮点,充分彰显出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智慧。
巧布局巧融合
学校巧妙地将“非遗进校园”融入到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基地建设、乡村振兴中,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融于课程体系建设中
学校以技艺传承和岗位需要为依据,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将非遗传承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开设非遗选修课程,逐步形成专业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模块化的非遗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方案小组,将漆艺、印染、剪纸、舞狮等非遗项目的技艺、形式、价值等转换为教学内容,根据项目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搭建分层次、有计划的非遗课程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方案的质量和有效性。课程内容按专业与非专业划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在于提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培养拥有较高技艺且能够传播普及、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地方专业人才。通识教育课程则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大范围地传播非遗文化,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
如今,学校建立完善了非遗实训课程体系,开发了13本非遗校本教材,其中入选全国职业学校非遗教材一本、全国职业学校色彩专业教材一本、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
——融于活动体系建设中
学校定期举行非遗传承“匠梦讲坛”活动,引领专业发展,促进非遗传承。学校成立漆艺、印染、剪纸、舞狮等非遗社团,由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学,积极开展技能展示和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展示才华、提高技艺。
——融于基地建设中
由省技能大师漆艺工作室牵头,在校内设立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如“禅漆坊”“吾染”“剪之”“舞狮”等工作室,从校级起点,并逐级申报县、市、省级名师工作室,为非遗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在校内成立了非遗实训室、展示厅,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并与企业合作继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非遗各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学校通过“非遗+文创”的方式,推动非遗技艺、文创产品进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创空间和现代生活。同时,对接企业,借助创意创客中心等平台,合力开发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文创化、品牌化。
——融于乡村振兴中
学校以非遗项目漆艺、印染、剪纸、舞狮的传承为切入口,整合学校师资、传承人的社会资源及技术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培训、产品研发,促进文化生产力提升,形成基地、学校、区域“三赢”的局面,融合推进非遗“活化”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创特色创优势
随着“非遗进校园”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学校凭借优秀的办学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天台县首批非遗传承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师资方面,学校现有国家工艺大师两人,浙江省首席技师一人、“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一人、“百名女红巧手”一人、技能大师优秀工作室一个,台州市首席技师一人、工艺大师一人,工艺美术(漆艺)团队成功入选台州市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的非遗作品在省、市、县各类比赛中获奖几十项,青年教师获非遗传承相关各级课题、论文发表及奖项10余项。
学校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社会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年培训达400余人次。依托张思村古民居、石梁唐诗营地、塔后书院等地设立的非遗研学基地开展非遗项目相关培训讲座、专题展览、现场体验等研学活动百余次,借助非遗项目参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助力美丽乡村打造A级旅游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为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积极搭建对外民族文化交流的渠道,开展并参加了“海外学子文化体验之旅、青春飞扬香港青年浙江行天台站”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多幅剪纸、蜡染作品被选中作为礼品送往韩国、日本、英国。校舞狮队于12月受邀参加2021年国际舞龙舞狮网络大赛。
学校“非遗进校园”融合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丰富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多元应用,而且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根脉,共筑未来。
(张倩 范天银 范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