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6年就开始探索高质量的课后拓展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集管理、课程、师资、评价与硬件于一体的全面育人模式。国家“双减”政策及浙江省、金华市相关政策出台后,学校深入解读,在了解师生需求的基础上,细化落实,建立起“博·雅”教育背景下精准、高效的课后服务体系。
一是形成融入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和学习程度填写课后服务报名表,在专家的协助以及与父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某学生若觉得课程不适合自己或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学校会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其更换学习项目,保证选课的自主性。为了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多层次学习基础,学校实施分层走班的教学方式,按学生对所参与课程的掌握程度分基础班、提高班、精英班进行排班上课。学校提倡“教师陪练”,要求每位教师学习掌握一门体艺专长,既能做好外聘主教的助教,又能当好学生的陪练。
二是在项目设置基础上开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充分了解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设置课程项目,建立博学创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开设了艺术、口才、科技和体育四大类别的课程,共有30多个项目、60多个特色班。每门课程充分考虑了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的学生。例如武术、高尔夫球、篮球、军体拳、集体舞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体质体能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通过多元途径建设专业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后服务保质保量开展的基础,也是优质课后服务正常运行的关键。学校通过外聘专业人员的方式弥补师资不足,提高体育、艺术教学的质量与管理效果;招聘一专多能型教师,如新入职的教师中有精通画画的语文教师、具备二胡考级证书的数学教师等,强化了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学校还自主培养全科型教师,通过给专家当助教、培养文化课教师体艺技能、以考核引导教师学习等途径,激励教师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四是健全动态监测与全程跟踪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课后服务的评价上,一是构建课后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实施情况。学校利用“一品三力”(品性—学习力—践行力—信念力)综合评价体系和“附小密码”智慧平台,定期采集教师端、学生端和家长端的相关数据,实现了对个性拓展课后服务的日常管理和课程管理。二是形成“单双结合”全程跟踪的课后服务评价方式。单向评价由家长和第三方通过博雅艺术展演、阶段性考核、教学指导进行评价,双向评价则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指导中、期末考核时进行的主教助教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三是明确课后服务评价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指标,课后服务评价围绕学生、主教助教和学苑管理三方面展开。针对学生,助教老师会记录学生的每日出勤和品行态度,由主教助教共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过程性评价。针对教师,“博雅学苑”管理层通过打卡率、作品质量、问卷调查数据、随堂听课及多方座谈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师的师德、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并优先续聘被评为“金牌教练”的教师。针对学苑管理,学校邀请专家、家长、社会各界对学生学习成效、主教专业水平、学苑管理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价,保证评价的高质量与有效性,为“博雅学苑”个性拓展服务把脉。
五是打造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学习活动场所。学校充分用好现有专业教室等资源,如学校现有的录播教室、创客教室、木工教室等,做到物尽其用;对部分教室进行功能改造,拓宽现有资源的使用空间,如通过加镜子让音乐教室变为舞蹈教室,通过砌墙和隔音装饰将大教室改造成若干间钢琴房等。学校还通过一室多用、循环滚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如学校的三(2)班教室在课后拓展时间变成笛子教室,四(5)班教室变成葫芦丝教室等。学校通过“三结合”的方式解决乐器问题:大件乐器由学校出资购买,小件乐器鼓励学员自行购买,家庭困难的学员可适当低价向校外租借,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后服务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利用系统精准的管理方法、第三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培聘结合的教师队伍、博学创新的课程体系及循环滚动利用的硬件设施,形成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作者倪军健 项雪寒 吕嫈霞系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