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效课堂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学生是课程文化成果的体现者,只有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课程文化的影响才更具有生命力。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着力从环境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建设三个层面入手,思考与实践如何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
激活环境课程,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
校园环境文化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围绕“幸福教育”主题,设计校园文化形象系统,精心建设“校园五景”——滴水穿石、榕泉广场、幸福长廊、苹果园、硕果累累。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楼梯墙,从“强、正、雅、智、新”五个层面进行主题设计。“强”字梯作为体育明星墙,陈列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班级名片;“正”字梯展示美德少年获得者的事迹介绍;“雅”字梯展现学生在艺术嘉年华活动中的琴棋书画才艺成果;“智”字梯则散发着浓浓书香,展现全校师生及家长在读书嘉年华活动中的收获;“新”字梯布设科技嘉年华的活动剪影及学生的科技作品。
聚焦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围绕“强、正、雅、智、新”五大理念,分别从国家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面对课程进行系统设置,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建设特色课程文化,打造特色名片。
名片一:足球文化浸校园
学校建有标准的足球场,并在教学楼楼梯以足球元素为素材,营造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体育嘉年华之足球趣味运动会、足球摄影书法比赛、班级足球联赛、足球啦啦操比赛、每周每班一节足球课、足球大课间、专业教练员进校园等活动。
名片二:国学经典润校园
学校以“传承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为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国学特色教育。为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学校专门成立了国学课题组,统一教材和备课资源,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国学授课时间,专时专用。在实践中,学校通过研讨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初步确立适合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常态课、班班有‘榕泉’展示、年年有成果”的常态化活动推进模式。
打造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打造活动课程文化,把活动纳入课程建设规划,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凝练节日课程文化——举办四大嘉年华活动
学校着力打造体育嘉年华活动、艺术嘉年华活动、读书嘉年华活动、科技嘉年华活动,夯实“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办学理念。
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现有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组建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组织的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
培育德育课程文化——深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抓习惯,促养成。学校始终把“涵育吾品德”“蒙养吾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
学校每日定期检查各班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每周颁发流动红旗,每学期评选文明班队,使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常态化、专题化。此外,学校深化“一声问候、两个轻轻、三处整齐、四个自觉”活动的跟踪推进,每年举行一次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增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实现寓教于乐。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旨在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达到文化自觉的教育境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探索从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作者蔡亚璇系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