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教泽流芳,其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学校创建于1974年,原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后来独立分设,走上了快速、自主的发展之路。学校以“办有灵魂的理解教育,育全人格的未来公民”为办学使命,以“理解”为核心,开展进阶性任务导向下的深度“理解型课堂”研究,让“课程成就教师,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课程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形成具有北郊初级中学特色的育人体系,最终达到“和谐共同体,幸福北郊人”的发展愿景。
立德树人
用“理解”奠基美好人生
“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德行。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相结合,设计和实施“理解德育”课程。例如七年级习惯养成课程,通过新生夏令营,定制“好习惯养成记录本”“习惯代言人”“好习惯养成主题活动”等形式,将12个好习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八年级青春课程,开展“阳光男孩女孩”系列活动,分为6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书信寄期望;第二阶段,男女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第三阶段,男孩女孩讲座;第四阶段,篮球联赛;第五阶段,礼仪教育;第六阶段,“阳光男孩女孩”评选活动,在全校形成自信、上进的浓厚氛围。九年级“卓越生涯”课程,将集体生活、军事训练、素质拓展、励志毅行、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融合,让学生走出心理舒适区,适度接受磨炼和挑战,对毕业班学生的意义重大。
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不仅关注了不同学段学生发展和认知、情感和实践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年级德育研究实践的核心价值。此外,学校还用德育班本课程搭建“理解德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桥梁,设置开学日课程、读书节、升级仪式、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六大校园节日,并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使校园生机勃勃。
科艺创新
用“理解”开拓艺体特色
以“理解”文化为引领,围绕“健康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系统建构“三色”体育进阶课程。
首先是构建“底色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认真抓好大课间活动、文体课、广播操、自编操、队列5个环节,在总体活动安排和效果上下功夫。其次是打造“彩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体育节和冬锻活动中绽放精彩,蓬勃群体活动。然后是突出“亮色课程”,打造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柔道等特色品牌,女子足球队、健美操队、羽毛球队多次获全国、省、市比赛团体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
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持续发展管乐、古筝、合唱、烙画、书法等社团活动,彰显艺术特色,指导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水平的学生和学生团体举办音乐会、书画、摄影作品展,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此外,学校还打造了“创无限”科创中心,每学年开展“人人都参与、个个学科都开展”的科技嘉年华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创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省市级机器人、航模、信息学奥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心育”课程
用“理解”护航和谐身心
秉承“理解”文化内涵,学校组建“全员心育”工作机构,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实施”的“三全”“心育”模式,构建以“人我和谐、人人和谐、人社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心育”课程体系。
“心育”课程体系融主题类、活动类、专业类、渗透类课程为一体,以“助人自助,发展预防”为目标,关注师生心理需求,激发心理正能量,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打造优秀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的过程中,学校探索出“10+1+1+1”的“心悦·幸福家心育教师专业成长模式”。“10”是心理教师职责,每周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不少于10小时的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3个“1”分别是每月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每月至少一次心理课程或活动、每学期对一个校本心育课题进行研究。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三级心理安全预警网络机制,与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结对,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成长指导中心(医院)”“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为全员身心和谐发展护航。在家校共议的基础上,建构面向父母、孩子、亲子共同体的PCC课程,探索实践高效亲子沟通,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PCC课程获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一等奖。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学校的系列特色课程实践,充分挖掘了“理解”文化的内涵,实现了教学品质的高位跨越。全国各地校长、教师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研讨交流。学校成为各级各类师训、干训的基地学校。(潘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