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口腔医师能够开展唇腭裂、口腔颌面部整形、口腔肿瘤等手术,得益于毛燮均教授的教育思想。70年前,在他的倡导呼吁下,‘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提出了完整的口腔医学教育思想。”近日,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学楼报告厅,教授高雪梅围绕“院史以承志,思源谋未来”主题,为初入临床实习的2017级本科生讲授思政课,引导他们在历史回望中,深入理解医学发展对于社会的意义。
在附属医院开设思政课,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开创性尝试。多年来,北医结合医学教育规律,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思政课开进附属医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低年级在学校学理论,高年级进医院忙实习,这是大多数医学生的求学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将思政课开设在低年级,是医学院校的普遍做法。怎样把思政课延伸到进院实习阶段,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北医一直在思考。
近年来,北医在附属口腔医院先行先试,重点围绕思政课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推进实践探索,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为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本科生(含八年制)、新入院研究生分别开设“博学”“博远”系列思政课。
没有专职思政教师,附属医院的思政课谁来讲?附属医院拥有一批老领导、老教授、专业教师和热心校友,他们往往是知名医学专家,甚至是国内学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大家,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7年,口腔医院聘任了22位著名教授和校友,组成“思创导师”队伍,承担起学生思政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工作,高雪梅就是其中一员。
设置口腔医学思政课并无先例,讲什么?开课半年前,口腔医院就组建了“思政和素质教育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会博采众长。围绕“讲好中国口腔故事”这一中心,教研室确定了课程大纲,15讲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大口腔院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八个方面。
医学专业教师没有思政授课经验,怎么讲?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不同目标,教研室成员集体备课,不断细化课程设计,特别注重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周永胜在集体备课中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教师编写教案时要将思政理论、专科特色与自身成长经历有机融合,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出特色;第二,要把北大口腔一代代开拓者的奋斗故事讲得出彩、动人,让学生们逐步建立情感共鸣和理念认同;第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把路走正、走好、走顺,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口腔医学人才。
担心95后的学生不爱听院史,每讲一段,高雪梅都会穿插当时北大口腔代表人物的故事。怕细节讲得不够准确,她多次去档案馆翻阅资料。这些故事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在过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北大口腔人创造出那么多彪炳史册的成绩,作为晚辈的我们,拥有更先进的设备、更优厚的科研环境,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2017级口腔五年制学生刘承哿说。
解剖课堂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种好责任田
由于“人体解剖学”课讲得诙谐有趣,北医基础医学院教授张卫光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光哥”。但遇到必须严肃的时候,“光哥”从不含糊。
一次,张卫光用帕金森综合征讲解神经系统损伤,模仿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等临床表现,夸张的动作引得一些学生发笑。他马上严肃地告诫学生:“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老年病,病人是很痛苦的。你是大夫,在诊断的时候让病人做这些动作,很容易发生摔倒骨折,一定要有安全意识,一定要敬老。”
和众多医学类专业课一样,“人体解剖学”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课、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北医的“人体解剖学”特别强调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希望在医学专业教育一开始,就为学生打下敬畏生命、感恩奉献、爱护患者、恪尽职守的精神基础。这样的教育内涵,集中体现在师生与“大体老师”的互动中。
“人体解剖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解剖掌握人体的形态和结构,遗体在教学中不可或缺。捐献自己遗体用于医学教育的人,就是师生们的“大体老师”。初次接触这门课,一些学生必须克服对于死亡、遗体和解剖实习的先天恐惧。理解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张卫光与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北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琦合作,设计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
课上,教师们借助感恩遗体捐献者的追思、医学学子的先进事迹、临床病例等,培养学生们对“大体老师”的尊重,消除其恐惧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治病救人的信念感。课下,教师们利用招生宣教、开学典礼、新生教育等契机,带领学生走进人体标本馆,讲解校史和学科发展历程;通过设立国内首座高校遗体捐献者纪念墙,组织清明节追思、“大爱无疆”思政征文等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人体解剖学”线上教学平台增设“思政情深”“解剖老故事”等原创专栏,开发人体标本陈列馆线上全景浏览功能,让课程思政覆盖线上线下全空间。
细致的工作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医学生学习状态明显改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郭琦介绍,今年5月,“人体解剖学”还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实践育人联通课堂内外,“大思政课”善用之
医学教育实践性强。课堂外,北医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资源,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为学生们上好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课”。
2019年起,在当地省级卫健委的批准下,口腔医院与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院领导亲自带队,与学生社会实践团一起走进老区、边疆。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体察社情民情,坚定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念。在基础医学院,张卫光鼓励学生们担任学校遗体告别厅志愿者,接待前来悼念的遗体捐献者家属,并鼓励学生去遗体捐献者家中走访,了解“大体老师”生前的故事,感悟他们的奉献精神。
扎实的思政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医众多90后医生、护士白衣为甲,义无反顾冲在驰援武汉的最前线,投身全民健康保卫战。他们的实际行动是北医思政教育效果的直观体现,也成为北医继续深化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