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在齐鲁文化熏陶中勇毅前行 ——齐鲁理工学院文化育人纪实

  “齐鲁古道行”是齐鲁理工学院的文化实践活动之一。活动从鲁国故城山东曲阜出发,历经莱芜嬴城,最后到达齐国之都临淄,同学们沿途考察寻访齐鲁古道与沿线孔子文化。这是该校“齐鲁文化+养成教育”模式的一个镜头。

  据该校副校长张庚灵介绍,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校依托两校区分别地处齐、鲁文化发源核心的优势,确立了“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实施齐鲁文化育人工程,产生了一大批省部级教学成果。该校开设的“齐鲁文化精神”与“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获省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打卡”实现文化素质创造性转化

  “将读书和研学结合起来,我感到优秀传统文化被激活了。”这是齐鲁理工学院学生陈宇嘉最大的感受。他向记者介绍,“齐鲁文化精神”要求自己在课前对齐鲁名胜古迹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然后通过分组去实地考据,教师再及时对相关知识点拨,最后在课堂上汇报学习心得,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

  据教务处副处长李新军介绍,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中,增开齐鲁文化课程模块。“齐鲁文化精神”是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另外还开设“齐鲁文化调查”“中国茶道”等5个模块30多门选修课程。

  为了将“文化”转化为“素质”,该校以《论语》《礼记》等齐鲁文化典籍为源头,梳理和提炼“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整套养成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每天打卡”“每周打卡”“每月打卡”等考核机制,让学生在研学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终身受益的品格和习惯。

  混合教学探索文化教育创新性发展

  “学生在齐鲁文化熏陶中变得坚毅,在混合式教学探索中提升能力,让学校的文化教育焕发了生机。”刚刚获得全国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的王迎勋对记者说,在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的带动下,该校学生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后还能经常有创新,这是从2017年开始探索形成的混合式教学展现出的新气象。

  过去教师在台上多是唱“独角戏”,现在该校通过线上线下任务驱动激活了师生双方的潜能。教师课前发布任务,学生围绕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课上围绕课前任务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变成了“百家讲坛”。

  为了架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该校成立了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齐鲁文化与理工科大学生养成教育文献库和数字资源库。同学们踊跃读书研学、查阅文献、撰写论文,成为学校一道风景。

  品牌活动“走”出文化实践新路径

  今年入冬不久,该校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在新疆支教的2014级毕业生牛雷向母校寻求帮助。原来新疆和田地区由于今年寒冬来得早,墨玉县英也尔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急需添加棉衣。学校立即购置一批过冬物资发往英也尔乡中心小学。在齐鲁理工学院,每年都有像牛雷这样的毕业生选择支援西部,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与学校注重“知行合一”的品牌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项目打造品牌,通过品牌为学生提供舞台。”该校品牌项目“杏坛大讲堂”,到目前已开办12年,举办讲座360场,其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达到116场。

  “‘孔子学堂’是我校的一个品牌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经典选读、书法欣赏、茶艺、围棋等课程。”齐鲁理工学院儒学研究专家傅永聚教授表示,该校已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该校还依托齐鲁文化社团联盟,创建30项齐鲁文化品牌,建立28个校外齐鲁文化育人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和田野,发掘齐鲁文化遗存,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