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又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振兴乡村教育的进程中,尤其要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位于乡镇和村庄,学生人数很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不少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乡村基础教育得到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办学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村教育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计划生育带来的出生率下降使乡村学龄儿童数量大幅度减少;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进入城市上学,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困境。2001年,以规模效益为导向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撤并而数量大幅度减少,致使不少乡村学生上学路远、成本增加,安全事故增多。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成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一个政策拐点,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出现反弹。
自2016年以来,乡村小规模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意见。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强调“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在服务农村困难群体、保障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权益、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我们应该看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比如,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僻乡村,教育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较差,教师人数不够、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学生视野狭窄、阅读量少,艺术教育不足,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部门的积极扶持、学校的主动作为、社会的协同配合。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相对于大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比如,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少、班额小,便于精细化管理;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对学生更为了解,学习辅导更有针对性,学生不会被边缘化;乡土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发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特别适合开展小班化教学改革。
小班化教学与小班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凸显的仅仅是班额小,如果不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难以产生优于大班教学的效果。小班化教学则是指根据班额小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习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小班额优势的一种教学形态和样式。它是一种适性的教学,是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实落细的教学,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小规模学校相对于大规模学校具有自身的优势,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具有同等的价值。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视域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焕发生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应成为小而差、小而弱的代名词,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办成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学校。
(作者左昌伦系湖北省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