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办学精神和“规范、创新、提高”的党建思路,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党建品牌,用情用智下好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先手棋”,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驱动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布局”有高度
党建引领强根铸魂
怎样才能将党的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天水师范学院党委精准发力将支部建在团队上,把支部建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固堡垒。
2018年,教育部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天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榜上有名。
如何传承好黄大年的高尚精神?如何发挥好这个先进团队育人的标杆效应?在校党委的引导下,在郭昭第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努力做到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学术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黄大年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建设了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党支部,广受师生好评。
学习型党支部。党支部所有教授、副教授都承担两门以上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每年平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学时以上,一批年轻的副教授和讲师承担了实训、实习指导教学,并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下成为教学骨干。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团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近年来,团队教师有20人次被派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学习。
研究型党支部。党支部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教辅配套、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团队成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统一协调,确保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了集中讲授、个别指导、课堂讨论、课外辅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组织观看外校教学视频,组织学生对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团队教师对教授学科的重要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并将前沿成果融入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此外,团队多部讲义和成果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其中,团队教师朱艳获甘肃省第五届青教赛文科组第二名;教师李天英、朱艳、陈芳芳获首届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教师田峰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
服务型党支部。党支部联合其他学院和部门创建了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天水雕漆基地,成立了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大学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学校还举办了“环县道情皮影展演”,邀请国家非遗传承人史呈林老先生及其史家班成员演出《天官赐福》《白蛇传》等。学校多次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乐舞告祭表演、天水市老子孔子诞辰纪念、端午诗会等活动,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服务师生完美融合。
团队党支部长期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主动适应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了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主动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研究课题,鼓励团队成员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开展文化创新与发展咨询服务,近年来已先后为政府部门、企业提供咨询报告30余份,许多建议策略均被采纳实施。
团队党支部每年与天水、陇南等地教育部门联合主办全国中学语文分体教学暨教育扶贫高峰讲坛、全国基础教育暨精准扶贫论坛、高考备考暨基础教育脱贫攻坚专场培训等系列活动,还为天水、陇南、平凉、庆阳、定西、宝鸡等地3万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提供线上线下培训。
“落子”有温度
党建赋能学史力行
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党建鸿沟,激发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活力,实现党建业务融合并进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
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甘肃省大樱桃技术创新中心党支部以学党史、悟思想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心科研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和承担的各类科技项目,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广,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大樱桃“四良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苹果抗逆栽培技术研究、果园常见病虫害识别诊断、科技论文撰写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等系列活动。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心共吸纳140余名学生参与中心科研项目,其中,8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二等奖两项、10名学生荣获全省“挑战杯”银奖两项。
中心党支部还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传、帮、带”作用,依托项目开展了“集中传、协同帮、一带一”活动,从研究方向、选题内容、课题申请、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帮扶,目前形成了人人有项目、创新有动力、个个争先进、支部有活力的良好局面。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带领青年党员下基地、进果园调研23次,推广应用技术18项,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5人次,获批各类项目20余项。坚持党支部建设与团队建设相融合,其“三区”人才科技扶贫团队,2021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团队负责人呼丽萍研究员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针对今年果品生产中出现的霜冻、雹灾、病虫等突发性问题,中心党支部充分发挥团队高职称、高学历的优势,组织党员对大樱桃、花牛苹果等特色果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持续跟踪研究,积极制订灾前预防和灾后救治方案12个,赠予果农、果企防灾减灾高效药肥50余箱,推广大樱桃新优品种25种,为企业和果农检测土样、果样123个,还为两个企业提供了测土配方服务。
中心党支部坚持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重心,将为学生办实事、为教师办实事、为当地果业发展办实事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加速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行棋”有深度
党建驱动精准“四扶”
驻村帮扶是加强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力量、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怎样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驻村工作队,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驻村帮扶?
“把支部建到工作队。”天水师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在多次深入扶贫点调研、调度、指导的基础上,决定成立校派驻秦安县王窑镇驻村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引领驻村干部精准施策、攻坚克难。
工作队进入秦安县王窑镇后,结合自身科教优势,搭建了“扶党建、扶产业、扶智力、扶文化”的“四扶模式”,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
扶党建、筑堡垒。工作队帮助驻村党组织落实组织生活基本制度,抓好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完善。同时,修公厕、布置党建宣传栏、安装国旗杆和LED电子屏等。开展“我是致富带头人”等活动,由校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到驻村帮扶工作的全过程。
扶产业、拔穷根。工作队精准了解了村情民意,提出了打造“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增收项目。帮助农户销售苹果、花椒、土鸡蛋等农产品达到70余万元,10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家庭农场达到产业增收4000元以上。利用A2A/A2C/C2C的电子商务模式帮助魏湾村村民销售农产品,并搭建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销售苹果年均达到上万公斤。
扶智力、提素能。驻村干部从乡亲们急难愁盼的工作入手,邀请省种植养殖专家到村培训俄罗斯8号大樱桃种植技术,组织果树种植能手和党员代表集中3天培训,普及种养技术,提升群众的“造血”能力。
扶文化、树新风。驻村干部组织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共读绘本、魏湾村首届广场舞展示大赛、春节“送温暖、送文化”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还给村子里的孩子们捐赠了价值万余元的学习用品。
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圆满完成了帮扶村的脱贫攻坚任务,4个村268户1238名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12名驻村党员为党为民、真抓实干的工作激情已经深深烙印在群众心中。
“党建红”筑牢底色,“强引擎”驱动发展。党建“红色动能”的持续迸发,让天水师范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区域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一曲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进之歌,正澎湃奏响!
(陈芳芳 邹亚丽 王彤 张致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