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2009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办之初,就将“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根本要务,以特色课堂、一流课程和实战解说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守播音主持本色,拓宽体育实践特色,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的可持续提升与发展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构建出“四协同四育人”培养模式,并得到了持续检验。
贴近时代
变革培养模式
武汉体育学院是全国知名的体育类高等学府,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扎根中国大地,拓宽全球视野,始终回应时代需求,积极贯彻落实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武汉体育学院由“中国前列”到“世界一流”的新跨越,打造了“大体育”“大健康”和“大传播”的学科发展布局,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积极奋斗。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过12年的建设,尤其是2011年以来,在学科带头人张德胜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2012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同年,“体育播音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2013年获批首批省级试点学院,同年,“体育解说评论”获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9年获批省级基层优秀教学组织;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张德胜教授领衔申报的“体育解说评论”获批首批国家一流线下本科课程;2021年王东林副教授申报的“中国体育解说艺术口述史研究(1951—2021)”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
近年来,体育解说评论人才培养,始终围绕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文科发展方向以及《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强交叉、练内功、重实践,以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赛事繁荣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新时代体育解说评论协同创新育人的新理念,建立了体育解说评论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搭建了体育解说评论协同创新育人新平台,构建了体育解说评论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
贴近学生
创新培养理念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体育解说评论“四协同四育人”模式始终强调“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能力。人才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是要务。以政治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目标,以“会动脑、善动手、会动嘴、勤动腿”为培养根本要求,将能力评价融入课程培养体系,与能力培养目标相对应,设计课程大纲、安排课程考核,评估学生能力。派遣学生团队全程参与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五个湖北”系列赛事等媒体运营与体育解说,学生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职业能力得到广泛认可。句晔、郭威等一大批体育解说评论员脱颖而出。
第二,以问题为抓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针对学生学习、实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逐渐探索出一套“三部曲式”教学方法:一是赛前要采访,将采访的结果做成解说战术板;二是赛中重服务,解说员为评论员服务、解说员与评论员为画面服务、画面为用户服务;三是赛后要复盘,根据解说录像开展生讲师评、生讲生评。与此同时,深化“五个思政”育人措施,常态化开展入学教育、学术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会、迎新晚会和新青年论坛等各类活动。2016年,播音专业教师肖宁副教授被评为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21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党支部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改进。动态监测人才市场动态变化,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课堂内容设计、课后实践实训等方式,努力提升专业学位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用市场检验体育解说评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检测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反馈评估学生能力”的方式,持续完善该模式。要求学生在第4学期末和第6学期末分别开展中期实习和专业实习,并在第7学期完成中期汇报演出。同时,先后邀请了宋世雄、黄健翔、沙桐等一批专业体育解说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
贴近社会
打造协作平台
实践是体育解说评论人才培养的利器,实战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提升的法宝。实践与实战都离不开专业平台建设,平台是学生体育解说评论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
第一,校校协同共建共享。一是牵头组建“大家谈解说”跨校交流平台;二是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共同主编《体育解说评论》教材;三是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平台,建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国家一流课程,推动学生进入电竞公司顶岗解说实习;四是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分会合作,共享体育解说评论教学资源。
第二,校媒协同共育人才。一是与央视合作,聘请宋世雄、沙桐、洪钢、贺炜、蔡猛、童可欣等知名解说员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赛事解说;二是与省市媒体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包括开通“湖北之声《我爱运动+》武体直播室”,建立“武汉体育频道解说后备队”,进行了学校与媒体融合、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充分实践;三是与腾讯体育、聊球吧等新媒体合作,开辟不同项目体育直播室。
第三,校企协同锻炼队伍。一是与北京“国际篮联中国区”、深圳华视传媒集团等名企合作,派遣学生顶岗实习;二是与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西安全运会等赛事组委会合作,组团从事体育展示、现场播报等志愿服务;三是与武汉卓尔足球俱乐部合作,为其义务制作官方纪录片,同时获得卓尔赛事新媒体直播权。
第四,校地协同服务地方。一是依托湖北省体育部门举办的“五个湖北”系列体育赛事,与潜江市、仙桃市等湖北省17个地市州、20余座城市合作,与“央视频”联手,每个赛段派驻共5名学生进入赛事组参与赛事解说;二是与湖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武汉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协同,采用一名教师带4名学生进行“贴近式”实践。目前已在阳新县开展了“红色阳新红土地,十个党员十面旗”大型实践活动,即将在其他县区开展“运动健康”“志愿服务”“优秀教师”等大型专业实践活动。
贴近实践
畅通育人机制
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是传统的育人模式。“四协同四育人”培养模式延长培育链条,打造了集教学、实践、竞赛、创业于一体的全链条育人机制。
第一,以“观”统“点”,强调价值引领,做到教学育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摄体育解说评论知识点的传授,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尊重新闻报道规律,主张“用事实说话”,鼓励“敢说”,引导“会说”,避免“瞎说”。
第二,“三习”递进,锻炼解说能力,做到实践育人。通过多方合作、广开门路,建立和完善了见习、实习、研习的“三习”制度,见习撰写观赛报告,实习做好跟队采访,研习积累解说经验,逐级打通实践通道,锻炼学生解说能力。如学生王晔烽曾与央视主持人贺炜在CCTV5共同解说“谁是球王”总决赛,学生张帆曾与新华社记者徐济成在腾讯体育一起解说NBA比赛,这都是难得的研习机会。
第三,“两赛”并举,提升综合素质,做到竞赛育人。比赛是对学习效果检验的极好方式,学院以项目制的方式推动学生“参赛”和协同“办赛”,建立“双赛”机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主持人、解说员大赛,2017年度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冠军李明子、2018年度海峡两岸广播电视主持新人大赛金奖和2021年度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主持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琛、2021年度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篮球单项解说冠军吕浩等一大批人才,都是通过竞赛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积极承办各种主持人、解说员大赛,如央视校园足球解说员武汉赛区决赛、湖北校园“金话筒”大赛等,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在竞赛中成长。
第四,“双创”合一,培养创新精神,做到创业育人。学院通过建立各种直播平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
勇立潮头,乘势而上。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将秉承科学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体育解说评论方面的人才。
(王创业 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