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甚至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近日,“小红书”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部分内容,在平台此前的未成年专项回查中已经被处理,并透露平台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未成年专项治理。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讲,涉事平台及时启动专项治理,很有必要。其实,不只是“小红书”,其他平台也要引以为戒,全面展开自查,将加强内容管理作为常态工作,从源头肃清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软色情、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元素。例如,平台要严格对用户要求实名认证,包括新注册用户及发布笔记、评论用户均需绑定个人手机号等。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家庭和学校也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视频发布问题,应加强教育引导。实际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这意味着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全方位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如有可能,还应养成陪孩子上网的好习惯,不能把电子设备作为育儿保姆。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确立上网规则,科学用网,绿色上网,并教会孩子上网时不随便透露个人及家庭信息,收到不良信息时及时告知家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引导其善用互联网,平衡学习、娱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教育课题。学校也好,家庭也好,要合力帮助未成年人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有意识地保护自我,远离伤害,并熟悉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从现实来看,涉及暴露未成年人生活隐私的短视频之所以屡屡出现,既有平台监管不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关口形同虚设的因素,也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意识淡薄、网络素养教育不充分不到位等有关。而解决之道在于双管齐下,一方面完善制度,倒逼平台积极自查,持续对其加强监管,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针对未成年人短视频内容、评论区画风等问题展开重点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素养,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增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家校携手努力,共同关注,切实履责,让每一个未成年人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作者陈凯系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北关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