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0日,厦门大学与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一中”)合作,设立“陈景润数学创新班”,合作培养数学创新人才。这学期,厦门一中高一“陈景润数学创新班”的学生都要学习一门校本课程,那就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项具体内容。在厦门一中,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段都设置了专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课程。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要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系统规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的做法,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新亮点,也成为学校办学过程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覆盖所有年段,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课程资源
厦门一中有140多门校本课程。学校发挥思想政治、历史、语文等多门学科的优势,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点,将精神谱系内容安排到初一至高三各个学段,让每个学段的学生掌握不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6年学习,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全面的掌握,认识也得到升华。学校的具体安排如下。
初一年段: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课程重点内容是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
初二年段: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重点特色课程建设内容是抗美援朝精神。
初三年段:“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
高一年段: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重点特色课程建设内容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学校新高一“陈景润班”开展的特色课程)。
高二年段: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重点特色课程建设内容是抗疫精神和特区精神。
高三年段:“三牛”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女排精神等;重点特色课程建设内容是女排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
学校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与其他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真正实现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同时,学校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育真正落地。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立体式”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
除了校本课程,学校还运用情境教育、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
一是营造校园环境,进行情境教育。学校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基地,组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展,并着手规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长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栏、红色广场、校史资料室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建立系列化情境体验场所的目的,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
二是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陈嘉庚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华侨博物院、胡里山炮台、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等,让学生在参观中增强感悟、受到教育。学校建立健全红色精神社会实践的教育管理保障体系,组建“追寻红色足迹远征队”,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三是发挥校外资源作用,开展教育活动。其一是请专家和业内人士到校内授课。如请科学家校友到学校讲科学家精神、请劳动模范到学校讲劳模精神。其二是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如今年5月,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中,高一(16)班学生连芷宁的家长对特区精神进行了阐释,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是在德育活动中,融入教育内容。学校注重在日常德育活动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内容。如今年5月,学生在竹坝农场接受劳动教育期间,学校在拉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长征精神教育。通过在德育活动中融入相关教育内容,学校把德育和党史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研支持,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中学模式”
学校党委认为,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学校党委层面系统规划,依靠教研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打磨课程和教材,这样才能在学术层面有所积累,最终形成厦门一中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中学模式”,并为其他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经验。
一是系统规划,依托课题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建立运行机制,保障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学校制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方案,邀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就方案进行论证。学校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课题研究,并着手申报省级和国家教育课题,不断提升研究层次。学校还鼓励教师发表论文,鼓励学生撰写红色小论文、编辑校刊,来提升个人研究水平。学校还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和完善本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资源库,拟建立厦门一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专题网站。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承办相关主题的省市研讨会,在更高层面上进行交流,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是立足教材,注重发掘学科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除了通过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还注重发掘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来做好教育工作。厦门一中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语文正高级教师钟斌说,其实语文课的一些篇目中也渗透着相关内容,比如学习七年级语文《“两弹”元勋邓稼先》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抗美援朝精神教育。钟斌介绍,学校高三的特色课程“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研讨”则涉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多项内容,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精神谱系认识充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三是统筹规划,注重在学科融合中抓好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涉及历史、政治等各个学科,如何把各个学科内容融合起来,做好衔接,是学校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今年9月11日,在厦门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上,学校政治组教师薛彩霞和历史组教师万李共同呈现了一堂政史融合创新课“砥砺百年,铸就中国精神——从厦门三位支部书记看精神的力量”。在课堂上,教师以厦门三位党支部书记的人生历程为线索,来讲述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课堂上,还特别邀请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先锋党支部书记、厦门一中校友林宇阳到现场进行讲解。这堂融合课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涉及不同学科,还请来亲历者现场授课,课堂效果受到专家的赞誉。
四是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组成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学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学校着力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一批思政课程教育名师,打造一支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发展团队,并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学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接受校内外知名学者的指导及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学校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教学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并以同伴合作互助、专家指导的方式,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