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学为核心,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以科研为引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政专业人才“一专三能”培养模式,效果显著。
以教学为核心
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
用好国家统编教材、自编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提升教学质量。学院在用好国家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编写了《思政要旨要义》《思政教学重难点解析》《认识中国》《认识武汉·大国工业》等系列教材和教辅资料,着力构建了立体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同时,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学习培训,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严把教学内容的政治关和质量关。学院以“问题式教学”为核心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辅学、实践教学延伸”等方式,定期举行示范公开课、教学比赛和教学讲评等,积极推动“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品牌化”,开展了“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专业课集体备课会,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以科研为引领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每年举办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文献综述大赛暨研究生论坛。通过举办论坛,学生既能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又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举办了科研培训班和讲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指导,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科研项目,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院以“马院英才”学生骨干培训班为平台,举办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交流培训班,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此外,学院邀请校内外思政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在科研选题、文献综述、逻辑思维、科研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如此,学院以申报自主创新项目的形式,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自主创新项目。获得自主创新项目的思政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大量文献,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认真撰写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以社团活动为抓手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院每周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其活动内容和形式都由学生自己策划,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班会的内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学生通过学习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
学院举办了系列“卓越·思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它是思政专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简要复述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容,分享阅读感悟,表达阅读期待。读书会在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以实践基地为平台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学院以课程思政为途径,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3年前开始建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并以课程思政为途径,以张之洞博物馆、盘龙城博物馆、中国桥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7个实践基地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武汉革命博物馆进行体验式学习,促使学生能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传承革命精神、提高党性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知识传播到基层。学院研究生讲师团党支部走进社区宣讲党史和时事热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记初心使命。学院宣讲活动开展以来,带领学生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彰显了思政专业的社会价值,拓宽了思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社会实践能力。
(范慧玲 徐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