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山水精神为时代明德立传,是画家洪潮秉承的创作理念。
洪潮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工作室导师暨指导教授,清华大学美院培训学院山水画高研班主讲导师。一直以来,洪潮在他的山水画高研班授课时,常常向学生们提及一个重要概念——“山水精神”,这也是洪潮多次深入太行山写生,面对壁立千仞、浑穆峻拔的自然之境,和革命先辈豪迈的民族气节所感悟的结晶。在他看来,中国山水画发展到现代,表现出来的就应是一种“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山水精神”的内核,同时也应该是画家展现出来的气度品质。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审美极为综合的艺术品类,技法、布局、气韵、格调缺一不可,同时它更是一种“人”的艺术,作者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道德水准都是考量的标准。《礼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就是说单纯磨炼技艺本身或许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却极难达到一种至上的境界。若想进入至上之境,艺术家须在其技艺达到一定高度时,以内在的思想品格完善自己。
欣赏洪潮的画作,让你感受极深的是中国古典艺术备加推崇的“意境”。“意”,是画家对周遭事物的主观认知,也就是古人说的“心源”;“境”,是画家要面对、取材的情景,也就是“造化”。画家的创作就是将“造化”与“心源”的结合。艺术家追求所描绘的世界与自己的思想合为一体,在自然山水中述说生命的感悟、理想与希望。
有人说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家,不光要有敏感的心灵、锐利的眼光,同时还要具有透彻的思想。多年的艺术实践让洪潮对名山大川、一草一木的感知越发敏锐,也收获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尊重客观自然世界的同时,更重主体心灵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在观物的同时,又要观我,在创作实践中,既要有形,又要有神”。
在洪潮看来,山水写生并不是机械地去临写眼前的景物,而是要将景物的内在精神抓住,也就是李可染先生说的“所要者魂”,即要将“眼中丘壑”转为“胸中丘壑”,从精神层面去探寻山水背后的人文精神。基于这种艺术理念,洪潮的作品多构图奇崛,用色大胆,水墨淋漓,其画风,从龚贤、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一路传承,着重墨色,这“墨”并不黑,墨分五色,层次鲜明,粗中有细。笔墨流淌之下,透出的是创作者对于山川自然的艺术把握。
历经数千年,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文人闲暇时的消遣,而是肩负着崇高的文化使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能反映它风貌的精品力作。洪潮山水画追求“蓬勃、正大、刚健、醇雅”和“正大之美”,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也是艺术映射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的必然。“飘逸不可以废沉雄,疏散不可以无气骨。文骨靡弱,时势衰颓之征也。”这是潘天寿先生读《文心雕龙》时的眉批,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势强弱之间的关系。当今盛世,以“大笔墨、大气象”为外在,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为内涵的新时代山水精神,应成为主流文化导向,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明德立传是画家肩上崇高的责任。
在洪潮看来,老一辈的山水画家在创作时,无时无刻不把祖国、民族、人民置于心中,除了精纯的笔墨,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中国精神”更是值得学习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火热之情感染着新一代的画家,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涌现出大量讴歌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两弹一星”等也成为中国画的新题材,让中国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和思想高度,真正做到了用山水画“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在教学过程中,洪潮时常告诉学员们,作为画家一定要有使命感,因为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创作者人格的表现;笔墨技巧,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从事艺术工作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风骨和节操,如果只是徒研技巧,必然即落下乘,成为“匠画”。他始终坚信,艺术家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为利益所驱,耐得住寂寞,不媚俗、不欺世,自觉抵制文化乱象,坚持以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以爱国主义为脉络的“中国精神”。正因为如此,他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性重大美术展览,并获联合国世界和平美术大展金奖等多项大奖。
每幅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特定时代的烙印,它既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无限崇尚,也是对民族奋进精神的讴歌,这是艺术家的责任和应有的创作态度。只有那些深刻读懂时代精神的艺术家,才能在其作品中传递时代的声音、启迪人们的思考,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