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判断,更加凸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通过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萃取时代精华,有效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蕴。

  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坚定信心。每一种文化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验和智慧,都体现着其价值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担当之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处世之策,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根植于内心、熔铸于血脉的文化基因,垂久而传远,历久而弥新。事实充分证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华文化都能随国运之变化为我们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植于5000年中华文化沃土,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保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对外交流平台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适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培育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和价值,从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底蕴。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就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正是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忘我奉献、不怕牺牲的时代楷模不断探索和奋斗,才书写了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动人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中国古老大地向世界呈现出的是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精神气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英雄楷模辈出,不断丰富着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尽管我们正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决定了推进发展的坚韧性,但萃取时代精华,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应当成为重大时代课题。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熔铸辉映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不断崛起的大国,必定是有文化影响力的大国。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语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想文化无不融汇于党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文化使命和政治本色使然。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都应当统摄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华为指引。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既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惧风险和挑战,在变局中开创新局,行稳而致远。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寒潮,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中国共产党立志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执政党独特的风采,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通过阐释好“中国之治”蕴含的制度密码和文化密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现实价值,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形象更加鲜亮,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张北坪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