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怎样解救被抑郁困扰的孩子
日前,教育部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时,提到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近年来,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引起足够重视。而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相当于把抑郁症防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解救更多被抑郁“装在套子里”的孩子。
青少年为什么也会患抑郁症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观察到,抑郁倾向在年轻人中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从临床上来看,现在患抑郁症的人年龄越来越小。
为什么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患上抑郁症的最大诱因。今年17岁的毛毛(化名)已经确诊重度抑郁症两年了,她认为自己患病的原因是父母施加的巨大压力。“我的父母经常告诉我,他们为我舍弃了很多东西,我学习这么不好就是对不起他们。我非常愧疚、自责,我不敢走出房间,不敢说话,觉得自己非常不堪。”毛毛说。
自我实现的困难让青少年背负上沉重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便容易导致心理失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急功近利的焦虑,会产生巨大的就业和升学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蔺秀云认为,当下的青少年面临探寻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但价值与意义又是无法量化的,“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很多发展路径,并且没有标准,也没有上限。这样一来,实现自我价值就要难多了”。
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如今,一些青少年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一方面,他们看到的光怪陆离与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差距,这种落差感容易让他们手足无措;另一方面,他们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正在削弱,这让他们的适应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抑郁症为何“被隐藏”
孤立自己、缺乏动力、逃避问题、自我憎恨、生活紊乱……抑郁症患者能感受到强烈的痛苦,但是就医率极低,占比甚至不足10%。是什么原因导致抑郁症成为“被隐藏的疾病”?
“因为害怕异样的目光,当你说自己有抑郁症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觉得你小心眼、矫情、软弱,甚至是危险、暴力的。这种偏见带来的痛苦不亚于抑郁症。”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就诊时,大四学生汪小月(化名)显得十分无奈。
病耻感是在抑郁症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心态,他们害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于是隐瞒病情、苦苦支撑。
家长的忽视也在无形中推波助澜。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治华表示,很多家长对抑郁症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是孩子“爱钻牛角尖”“想不开”,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青春期”来解释一切。这种对抑郁症的误解,让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抑郁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也很常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郑建民告诉记者,抑郁症症状比较隐蔽,不仅仅表现为情绪上的明显低落,也会表现出失眠、烦躁、心脏难受等其他症状。因此,不少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患的是抑郁症,而是选择去神经内科、失眠等门诊反复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抑郁症如何科学筛查
抑郁症可防、可控、可治。只要发现异常后及时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接受专业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重归正常生活。越早发现、越早防治,效果越好。
张治华认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及早介入是为了及早治疗,而非给患病的学生贴上“标签”;其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不是劝退或歧视。
另外,体检筛查抑郁症,要注重工作的科学性。“抑郁症的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容易与青春期叛逆、学校适应不良、学业问题、躯体疾病等混淆,因此在青少年抑郁症筛查时要科学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采取不同的干预和防治措施。”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许惠芳说。
体检的时间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结果的准确性,应慎重选择。例如,如果筛查是加在入学体检里,那么多数学生为了保住入学机会,会选择避重就轻,而有些因抑郁而厌学的学生,为了逃避上学,则可能夸大问题。
防治青少年抑郁症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只是第一步。多位受访的心理专家都表示,控制抑郁症多发趋势,当务之急是改变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主任刘畅认为,应倡导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导向,在家庭和校园创造舒适的“小环境”,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