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各界反应不一。原以为孩子和家长都会欢呼雀跃,但三多月过去之后,我们看到教育机构开展的校外培训确实受到了遏制,部分家长和孩子也在暑假放飞了自我,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长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担心别的孩子悄悄补课占了便宜,还有一些确实有补课需求的孩子,却因找不到校外培训资源而担忧……
“双减”之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父母只有通过学习成长,才能真正让“双减”政策发挥作用,真正让孩子从中受益。
“双减”不是改善亲子关系的万能神丹
长期教育内卷造成的紧张气氛,让众多家长乱了方寸,在家长的强行安排之下,孩子焦躁不安,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和成绩,而无视孩子的压力和无助,家长的期待与孩子的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部分先天敏感不善学习的孩子便厌学乏力,亲子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双减”的突然降临,让拉满弓的家长措手不及,在以分数选拔淘汰考生的模式没有改变的教育体系之下,家长很难淡定下来,孩子的压力也就不会轻易消退。其实,家长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只有环境改善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和亲子关系才有可能改善,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学习、觉察、思考和改变。
据我的观察,“双减”之后,明白的家长依旧明白,立刻就调整了孩子暑期活动的策略,有需要就继续补习,没有需要就潇洒地去参加夏令营去旅行,亲子关系仍然轻松自在;而糊涂的家长依旧糊涂,要么要求孩子继续补习,要么报了孩子不喜欢的才艺班,要么就在家继续吆喝孩子少玩手机多学习,亲子关系依旧很紧张。可见,不通过学习和成长,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不会由于“双减”政策而自动改善。
“双减”之后,孩子们的时间更多,活动选择更灵活了,这其实更加考验家长的能力和家庭的资源,家长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差距会变得更加突出。不管是选择一对一辅导或价格不菲的夏令营,还是选择自己辅导孩子或带孩子去爬山宿营,家长不仅需要弄清楚“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还要掂量掂量“能干什么”。也就是说,虽然寒门也有机会出贵子,但是机会越来越小。在某种程度上,拼孩子原本就是拼家长的能力、拼家庭的资源。
“双减”并不能消除家长“鸡娃”的心态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一个“双减”政策,并不能明显改变那些“鸡娃”家长的心态。因为家长焦虑的情绪,往往来源于自己缺爱或挫败的成长经历,也就是家长常态化的情绪底色,俗称习惯性焦虑。
在咨询中不难发现,有这种惯性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非常擅长在生活中找一个事物来让自己吃不好、睡不安,并把焦虑归因于这个事物——往往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变成了父母习惯性焦虑的受害者和替罪羊。
据报道,很多城市都有一些“鸡娃”家长并不支持“双减”,也不愿意孩子参加学校安排的课后补习,反而纷纷自行组织起来为孩子攒小班补课。父母越紧张,孩子越疲惫。
其实,这些“鸡娃”父母与其逼着孩子天天向上,不如自己去好好学习,早日疗愈在原生家庭中造成的缺爱、挫败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创伤,学习家庭育儿的正确观念。当家长变得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时,对待孩子的学习也就会更加平静和稳定了。
“双减”并不能缓解厌学孩子复学的困难
开学后,陆续有很多家长反映,说他们厌学在家的孩子对返校依旧有心理障碍,有的进了校门心跳就加快,进了班级见到陌生的同学就受不了,有的住校几天就近乎崩溃,要求爸爸妈妈马上把自己接回去。多数家长对此表示不解,他们往往看不见孩子面临的压力和内心的脆弱,而更多是担忧孩子的学习和升学,劝孩子尽量克服困难继续留在学校,更没有看到面临压力而不被理解的情况之下孩子情绪冲动的风险。
有个男孩子上高三,住校,有一天突然提出要回家休息几天,妈妈没有问为什么,立刻把孩子接了回来。孩子和妈妈谈论了内心的痛苦,并和妈妈说“今天你如果不同意接我回家,你现在就已经看不见我了”,妈妈听完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个妈妈能够接受孩子偶尔请假休息,理解孩子的感受,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孩子共同面对,一起解决,还陪伴孩子出去散心。几个月之后,孩子恢复了状态,有力量继续上学。可见,家庭也要“双减”——减少父母的焦虑,减轻孩子的负担,这样才有可能缓解孩子厌学复学的困难。
对于那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融洽的孩子而言,“双减”并不能改善这些关系,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额外付出长期的努力,越早行动越好。
对于少数心理上濒临崩溃边缘的孩子,“双减”也不能降低他们轻生的风险。前不久某城市发生孩子跳楼的事件,一个14岁的女孩留下了令人心痛的遗书。她在遗书中写道:“你们口中轻松的小学,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你们爱的不是我,是考年级前十的我,是考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儿,太优秀了,我做不到”。显然,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由来已久,但是似乎从未被看见。很多孩子的内心世界简直就是被成人忽视的盲区,遭受心理压力的孩子往往孤立无援。而这类悲剧的避免,需要父母和老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多关怀孩子的情感状态,理解和在乎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除此之外,“双减”也不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不能促使父母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双减”为父母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机会
诸多常见的令家长头疼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会由于“双减”政策的降临而自动消失,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主导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而核心问题就是关系,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关系,就像一条看不见的“脐带”,连接着父母和孩子,父母可以通过这条“脐带”看见孩子、了解孩子,也可以通过这条“脐带”关心和帮助孩子。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不向困难屈服的孩子,身边都至少有一个人与其有着支持鼓励、良好稳定的关系。
在亲子交流沟通中,父母如果善于倾听子女的烦恼,能让孩子感到被父母理解、接纳和支持,可以有效维护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增进亲子情感,否则会让孩子报喜不报忧,内心处于彷徨无助的状态。遗憾的是,一项中日美韩四国专家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交流的比例是57.7%,明显低于美日韩三国;中国父母或监护人倾听中小学生烦恼的比例为71.5%,也明显低于美日韩的比例。
可以说,“双减”为孩子腾出了时间、为家庭省出了金钱,也为父母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机会。父母通过学习,逐步能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学会如何去抱持孩子、爱孩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光学会道理是不够的,很多父母由于来自童年的创伤,要想克服焦虑情绪,平静地承受孩子发脾气是很困难的,也许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父母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童年成长中的委屈和愤怒,多花一些时间来照顾自己,都可以加快心理成长、积蓄力量,为改善亲子关系做好准备。
(作者王占郡系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