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数学课程该如何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又该怎样体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呢?
史家小学的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些符号(如下图)是阿拉伯数字传入并普及以前,我国记录数量使用的一套科学成熟的记数符号,叫作“商码”。时至今日,在港澳地区仍然可见其使用。
这些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符号与现代数字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能否将它们引进数学课堂?能否借助它们让课堂更加灵动,更富有感染力呢?
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对四年级《数的产生》一课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数学史,了解商码“0至9”十个计数符号背后的故事:商码用“〤”来记录“四”,是取其四面分歧的意思;商码用“〦”来记录“六”,因为中国古代人们计数多用算盘,横上面的一点就像算盘上档拨下的一个珠子,这一点就表示五,所以“〦”是“5+1”表示“六”……
通过品读《孙子算经》中“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感悟“商码”写数规则的科学;通过用阿拉伯数字、商码、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这四种数字“同写8888”的活动,在比较中体会“阿拉伯数字”与“商码”记数时的便捷。这些冷冰冰的符号,在学生眼里渐渐有了温度。
随着学习环节的渐次展开,学生知道了“零,中国造!”“位值制,中国造!”“小数,中国造!”学生在课堂上发自内心地表达出:这是中国的商码,这是中国“智”造的商码。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之瑰宝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使学生思接千载,学融中西,博学多识,通权达变进而品源至慧,成为具备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大写的人。
在《认识速度》一课中,看似再寻常不过的三道练习题,其实这背后都蕴藏着执教老师的匠心独运——
能跑这么快的“车”,不是一般的“车”。它是全球速度第一、技术第一、我们国家的“复兴号”动车组。
能跑这么快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被称为“亚洲飞人”,在百米赛跑中,首个冲进十秒大关的黄种人,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苏炳添。
能飞这么快的“导弹”,不是一般的“导弹”。它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41”。语文课上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东风-41”射程15000千米,误差却只有100米。不仅如此,学生们在课堂上列出的算式“500×30=15000(千米)”,正好说明“东风-41”半个小时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随着每一道题目背后主角的出场,学生们的腰板越来越挺拔,自豪感油然而生,“科技兴国、体育强国”的理念自然内化其中。学生解开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练习题,更是祖国复兴强大的密码。身在课堂,心系家国。课尾,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有一种速度,让世界赞叹,它叫中国速度;有一种力量,让世界感叹,它叫中国力量;有一种奇迹,让世界惊叹,它叫中国奇迹!”
课后,学生追着我说:“老师,我还知道很多中国速度呢!比如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速度;还有祖国GDP的发展速度……”是啊,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还有很多,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知晓,更应该以祖国为傲!
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二三十年之后,便是国家之栋梁。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学科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创设多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感受数学的魅力;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入境,感悟知识的力量;设计多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入心,感知学习的价值。
小成靠才,大成倚德;成德于行,润德于心。我们的教育教学力求做到育知和育德的有机融合,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统一。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是我们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者韩巧玲 刘伟男 系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