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七十恰青春 逐梦正芳华 ——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成就巡礼

  会仙山下,菁菁校园;龙江河畔,冬日朗照。

  河池学院,坐落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这里还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人生的归宿,是科考“连中三元”、官至副宰相的冯京出生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此留下了一万多字的旅行游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全国文化名流西迁途中的精神家园,诞生了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和校歌。

  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办学70年来,一往无前的河池学院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刚毅艰卓,铸就了“忠诚执著,求真朴实”的学校精神。回眸校史,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俯拾荣光,学校始终坚守着炽热的育人梦想,牢记为桂西北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在不懈探索中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奋进路上再出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正奋力开启新征程,朝着建设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斗,绘就出逐梦前行的绚丽画卷。

  三次大跨越奋楫立潮头

  乘风破浪七十载,奋楫争先立潮头。

  办学70年来,学校历经三次大跨越,从“楼无一栋,地仅半垄,师生百人”的师范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宿舍楼鳞次栉比,校园占地面积达3600亩(含规划用地1500亩),教职员工10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份,并在10多个国家招收留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桂西北地区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

  (一)志存高远,艰苦创业

  “从建校伊始,我们就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每次给青年师生讲校史,河池学院退休老教授们都难掩激动之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了给祖国边远山区的桂西北培养急需的人才,1951年,河池学院的前身宜山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宜山师范学校师生,志存高远、艰苦创业,在瓦房里做学问。先后有两万多名毕业生陆续去到急需教育人才的壮乡瑶寨,他们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桂西北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沐浴春光,砥砺奋进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雨露,地处大石山区河池老区的人们,也迎来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1978年12月,河池师范专科学校获批在宜山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4年更名为“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走来了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新一代。河池开始有了大专教育,学子们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5万多名毕业生奔赴河池这块红色的土地以及全国各地,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三)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进入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学校牢记初心和使命,解放思想,再次创业,满足了跨越的条件。2003年4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从师专到学院,不仅让大山里的学子圆了大学梦,也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进入各级教育教学部门、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2012年,学校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成为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学校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经过70年的发展,学校目前已设有13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专业,并与国(境)外1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拥有校外实践基地236个,校内基础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训室)313个;馆藏图书149.6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614.03万元,生均超过1.51万元。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声誉不断提高,被称为桂西北的“人才宝库”。

  国家教育部门时任领导到校视察时曾说:“没想到广西河池地区这个边远山区还有一所这样好学校!”“河池学院留给专家极为深刻的印象,是一所值得尊重的大学!”

  聚是一团火散成满天星

  70年来,河池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扎根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发展,不断绘就育才新图景、打造聚才新高地、营造引才新风气。

  聚是一团火,散成满天星。70年来,先后有超过10万名河池学院毕业生怀揣梦想,壮志凌云,在祖国大地上发光发热,既实现着人生价值,又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一)人才培养,百花齐放

  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础教育人才和社会骨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在毕业生中,从事河池基础教育者约占70%,在学校各级领导岗位任职者占比43.84%;也有不少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作出很好的成绩。

  学校毕业生中,不仅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亮丽图景。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精准引才、用才、优才。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0项(国家项目32项),市厅级项目60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2653万元,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76项(发明28项、实用新型228项、外观设计220项),《河池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目前,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是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批广西重点学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搭建了横向发展的“桥梁”和纵向发展的“阶梯”。

  (二)作家摇篮,享誉八桂

  从“河池师专”办学伊始,学校就确立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升本以后,学校始终坚持“发扬文科优势”,打造办学特色。按照这个思路,韦启良、李果河、银建军、温存超、黄土路等一批又一批写作指导教师薪火相传,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学校将办学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培养出很多优秀作家。

  一大批活跃在广西各地的知名作家和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从这里起步、成长,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河池学院文化现象”,使河池学院成为广西一处文学小高地,是广西区域内高校中独具特色的亮丽名片。

  其中,广西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打破了广西作家18年来没有获得全国大奖的沉寂局面,根据《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东京第15届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奖”;小说作品被影视界评为“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的广西作协副主席凡一平,有20多部作品拍成影视剧在全国热播,根据其小说《寻枪记》改编的电影《寻枪》创造了2002年度国产电影票房佳绩,根据其小说《理发师》改编的同名电影引起全国反响。

  继东西、凡一平之后,同样毕业于河池学院的田湘曾获首批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奖,有“沉香诗人”之誉。何述强摘得广西青年文学奖,黄土路、王卓屡次跻身广西签约作家行列。活跃于广西文化界的河池学院学子不断在广西文坛崭露头角,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时任领导多次称赞河池学院为培养广西写作人才所作出的贡献;广西作家协会原主席罗传洲称赞说,从河池学院毕业的学生占了广西文学界的半壁江山,并且势头越来越好。

  学校的文学社团也十分活跃,目前已办有南楼丹霞文学社、堆云文学社、山谷文学社、秘书协会、龙水话剧社、图情协会等和写作密切相关的学生社团,社员遍布各二级学院;连续出版《南楼丹霞》《堆云文学》《视点》等社团刊物,年年举办文学沙龙、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作品研讨、诗歌节、话剧节等活动。东西、凡一平等作家,就是在这些社团和校内文学刊物中“摔打”出来的。

  为不断提升校园文学创作氛围和品质,学校“引水肥田”,组织召开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诗歌节等大型研讨交流活动,大力支持在校生组建南楼丹霞等学生文学社团,长期聘请知名作家作为校园刊物的文学顾问,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创作采风,在校生在文学社团先后发表了300多万字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诗歌、散文、小说,有的获国家文学奖,有的还选入年度文集,成为人们了解桂西北民族文化的窗口。

  (三)民族瑰宝,经典永续

  作为桂西北文化研究的重镇,学校坚持民族文化研究与服务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先后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举办了刘三姐文化、徐霞客游记、仫佬族文学、韦拔群精神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出版《仫佬族史》《韦拔群精神论》等著作(文集)。发挥河池是中国首个村民自治组织诞生地的地缘和历史资源优势,建立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桂西北调研基地,开展社会调查、进村挂职等实践活动,并首创“村民自治在广西”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

  河池不仅拥有全国仅有的仫佬族自治县、毛南族自治县,还有被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白裤瑶,这些民族个性鲜明的音乐、舞蹈,如一颗颗珍珠洒落在桂西北的大地上,浸润着河池学院师生。

  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青春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多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巡演,获得社会好评;根据少数民族文化自编自导自演的《唱山歌》《甜蜜蜜》《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等民族舞蹈,连续3届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根据毛南族民歌创作的多声部大合唱《花竹帽·柳啷咧》,获得中国民歌合唱节女声合唱组金奖;以当地瑶族人民生活为原型编排的舞蹈《背篓·瑶人》,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桂西北民族文化之花,就这样在河池学院师生的一次次精彩演绎中,由地方走向全国。

  在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支撑下,学校挖掘整理出竹连球、打陀螺等红水河流域民间传统体育运动,编写出教程,引入高校课堂。一系列研究、传承民族体育运动的专著和论文相继问世,引起学界关注。其中,2015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总共夺得3枚金牌,河池学院贡献了两枚;2019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总共夺得8枚金牌,河池学院贡献了5枚。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板鞋等多次荣获全国全区赛事一等奖。截至目前,板鞋运动代表队夺得全国全区一等奖45项,其中全国5项、全区40项;独竹漂运动代表队夺得全国全区41枚金牌,其中全国7枚、全区34枚,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独竹漂运动队被誉为“梦之队”。

  (四)产教融合,应用转型

  经过70年的办学积累,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的特色品牌,成为河池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依托河池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刘三姐故乡的“五乡”丰富自然物质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学校通过校政合作,创建了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长寿养生旅游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刘三姐艺术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通过校行、校企合作,创建了吉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深圳爱汇百变教育集团·河池学院教育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建广西河池国情调研基地。

  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已逐渐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岗位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以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为途径,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中,河池学院在对口帮扶点——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安宁村,率先探索“合作共养”模式,引起河池、都安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19年2月12日,国家扶贫部门领导到安宁村视察后,对“合作共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如今,安宁村的“合作共养”模式已发展为河池独创的“贷牛(羊)还牛(羊)”全产业链模式,河池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也稳居广西之首。

  学校在桑蚕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广西全区前列,并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部门委托,对来宾市忻城县的桑树品种进行改良,用工业化的思维管理农业,带动该县近万名蚕农参与标准化种桑养蚕,成功实践“六纳”和“上浪”养蚕新模式,实现了蚕农劳动生产率提高8倍以上,让古老的桑蚕产业在红水河畔焕发出新生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对此评价道:“这是蚕桑产业的一次划时代进步。”

  在稀有金属研究领域,学校受有关部门的请求,组织专家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在大量调研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精心撰写研究报告,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国家提高稀有金属战略收储、强化稀有金属进出口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阔步新征程同心绘宏图

  70年来,一代代河池学院人始终坚持践行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修德、弘毅、勤业、致远”的校训,以求真的科学态度、朴实的赤子之心,立足桂西北,扎根河池,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个载入校史的佳绩。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目前,学校是广西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是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建设点,教育、体育、旅游管理、艺术专业硕士学位为2017—2020年重点建设点,学校正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至少有3个学科达到硕士学位点授予基本条件,2026年具备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

  以第十三届广西(河池)园林园艺博览会将在宜州新区金山湖举办、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宜州为契机,学校因势谋绘蓝图、乘势而上开新局,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金山湖新校区建设。作为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金山湖新校区计划投资超过2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包括教学楼、实验实习用房、图书馆、校行政办公用房、院系楼、会堂及学生活动用房、体育馆等教学用房,以及生活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教工宿舍、后勤及附属用房等;配套建设有体育运动区、水域及景观等室外配套工程。

  东风已至,奋健翮而扶摇万里。巍巍河院,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昂首阔步行进。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领导班子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集思广益,抢抓机遇,制定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努力在2021—2025年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凸显的区域知名地方应用型大学,在2026—2035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显著的国内知名区域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成为优秀的地方人才培养基地、地方技术服务基地、地方技术创新基地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七十年薪火相传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立德树人扬帆再启新程。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的河池学院人,正以开拓创新、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奏响爱国奋斗的时代强音,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辉煌篇章。

  (河池学院党委书记韦安光校长苗剑)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