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本质是创新创造,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才,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培养创新创造人才、教会学生懂得成功为学为事为人必须通过劳动的道理。新时代高校以“四多四新”落实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是贯彻“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响应之举和应有之义。
新时代,高校要把劳动教育放在我国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来审视和把握,从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战略高度进一步打造劳动教育新形态,赋予新内涵、探索新模式、健全新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多元结合
打造高校劳动教育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随着生产工具变化、生产力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数字经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步到信息社会,共同促进了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快速更迭为智能劳动。智能劳动呈现持续迭代、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新形态,劳动特征从以体力消耗为主悄然转化为以知识生产和传播应用为主,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能力和水平。
福建江夏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打造劳动教育新形态,引导学生立足新时代、面向现代化、勤奋学习、刻苦实践、勇于创新、全面发展。一是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明确专业课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挖掘各学科专业厚植劳动精神和培养劳动技能的元素,找准各专业课程中具备劳动属性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渠道,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二是推动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以思政类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等为主要依托,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提供国家、省级和校级三级劳动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3学年共开设各类劳动教育课程62门,供1.5万人次选修。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做好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拍摄、录制与线上教学,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三是推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立足现代劳动形态和时代特点,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集中地作用,开辟摆脱特定空间限制的知识生产和应用场域,以专业实习实训为主线,带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如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的新生入学专业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合作酒店的运行经营等,要求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驻点轮岗实习体验,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体验酒店服务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教育,使学生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四是推动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有机结合。与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虚拟仿真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相衔接,搭建网络空间和虚拟劳动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如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专业充分利用其专业属性,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重新定义和诠释了技术劳动新形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技术劳动法律法规、科学开展网络智能劳动。
多维拓展
赋予高校劳动教育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阶段,呼唤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高校要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明确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培养具有较高劳动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
福建江夏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要求,不断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形成共振、共鸣和共识。一是在教育目标上拓展。整合原有相对分散的劳动教育目标,形成劳动教育总目标:培养劳动观念,习得劳动技能,树立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并在《纲要》指导下编制《福建江夏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炼、细化相应的分级分类目标。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拓展。“三个着力”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着力在思政教育中拓展,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劳动要素,找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衔接点,在专题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系列活动;着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拓展,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设置12个学时劳动教育,内容涉及职业体验、创始人访谈、创业项目路演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和创业精神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在学科竞赛中拓展,组织“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科创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在竞赛中融入劳动教育主题,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能力和对劳动精神内涵的理解。三是在教育方式和文化上拓展。新时代劳动活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有偿劳动也有公益劳动,且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扩展。福建江夏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活动、融入生产实践环节、融入服务性劳动,依托爱国卫生运动、劳动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兢兢业业的劳动习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数字化能力的专业劳动者。学校每年在学生中评选爱岗敬业类别的“向上向善好青年”,选树优秀劳动宿舍和班级。
多样创新
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教育的活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福建江夏学院积极改革创新,不断开拓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引导学生将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一是重视生活养成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相关学生组织作用,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学校组织志愿公益类社团,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重视劳动养成文化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中去,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常态化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推进文明校园创建。二是开展服务型劳动实践。学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普及使用“志愿汇”APP,现有在线注册志愿者22137人、志愿组织57个,全校志愿服务时长达209026小时,常态化开展“阳光义教”、地铁导引、“光盘行动”、关爱老人、服务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由20名志愿者组成的“七彩假期情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获评2020年全国大中专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三是推动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配合专业理论课学习,开设专业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的认知,强化劳动品质培养。如土木工程专业组织开展专业生产实习,带领学生深入土木工程施工现场体验工程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体悟工程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四是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并计入第二课堂学分,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设置公益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能力两个模块,记录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支教助残、社区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实习见习等情况。
多方协同
优化劳动教育落实新机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是实现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真实的生产劳动岗位和劳动锻炼环境由政府部门统筹、企业和社会提供;另一方面,高校高质量劳动教育有赖于业界社会协作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业界支持、家庭助力、国际互学互鉴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综合实施,形成育人合力。
福建江夏学院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并提升优化劳动教育落实机制。一是政府部门、院校、家庭协同。政府部门主动布局规划、政策导引、法规调控、指导规范,构筑劳动教育宏观环境;学校发挥劳动教育主体作用;与兄弟院校合作,共建共享优质劳动教学资源,促进劳动教育规范化;积极发挥家庭劳动教育专业,重建家校劳动共育机制,促进家庭学校劳动育人日常化。二是社会、企业、国际协同。学校通过促校入企、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110余家校、政、行、企合作共建6个产业学院和近200个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等,引导社会和企业有计划地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扶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全面参与到学校对未来劳动者的教育当中。同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劳作教育经验和欧美国家劳动教育的先进做法,建立国际劳动教育课程互学、互鉴、互通、互换的机制,促进劳动育人开放化。三是学生和教师协同。建立包含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考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把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既注重劳动的效果与质量,又兼顾劳动的态度与频次。通过学生和教师协同评价,开展劳动教育综合测评,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创、以评促发展,切实落实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效果。(陈美荣 陈椿 方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