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家务劳动承担德育使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推进“双减”工作十分重要的一项举措,而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参与家务劳动对于中小学生形成优秀品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他们的成长历程并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务劳动助力学生完善人格。参与家务劳动是中小学生认识和熟悉生活环境的起点。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家务劳动认知自己,确立自己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秩序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继而完善人格。

  家务劳动带来秩序感。秩序感是一种自我管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与周边事物建立有机联系。人都有天生的内在秩序感,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亦包含“秩序”的要素。当两者同频共振、融为一体时,中小学生的内在秩序感会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巩固,从而促进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家务劳动带来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是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可以消除其对家长的依赖,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家务劳动助力学生磨砺品格。“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贯传统。《论语》中子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教育正是从小处开始的,这就是见微知著的精神。以“洒扫”为代表的家务劳动,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合作,可以教会他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家务劳动让父子有亲。习劳知感恩,家务劳动可以让中小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体谅父母。只有父母放手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他们才能体会付出之后得到回报的快乐,才会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形成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务劳动让长幼有序。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和崇拜之情,他们认为父母是榜样。如果中小学生得到父母的支持,完成了一件件家务劳动,会让中小学生对父母心生尊敬之情。同样,对待其他年长的亲朋长辈亦是如此,潜移默化之中,中小学生形成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在待人处世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务劳动助力学生成就自我。家庭链接个人与社会,承接幼年与成年。在家庭劳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秩序规范,可以迁移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奠定中小学生成人后独立生活的基础,正所谓“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家务劳动引领价值导向。家务劳动虽小,却是孩子最早的劳动形式。当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劳动后的果实,如整洁的书桌、可口的饭菜、干净的衣服或者一部分零花钱等,会让他们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谛,从而接受并逐渐享受劳动过程中的苦和累,将其升华为精神的愉悦,逐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家务劳动涵养创新精神。家务劳动是锻炼中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为它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需要自主思考和行动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小学生面对目标任务,会预先判断,设法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指导,更需自己作出决策,这为其开拓思维、锻炼能力、涵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平台。

  家务劳动厚植家国情怀。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齐家就是从自身与家庭开始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参与家务劳动就是在为将来建设国家奠定思想和行动基础。为家庭服务,就是在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如果连小小居室都无法打理得当,又怎么会有日理万机的不辞劳苦和处理大事的运筹帷幄?

  家务劳动是中小学生完成由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的纽带,是其人生之路的开始。家务劳动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会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栋梁之材,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作者孙振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研究”[19JZD034]成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