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伟大创举铸就特区精神

  特区精神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根植于经济特区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行的经验。

  忧患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优良传统,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忧患意识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经济特区的开创,正是在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中产生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后,中央、各省份领导干部组织学习,并深入市、县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广东省派副省长吴南生、秘书长丁励松前往汕头地区宣传全会精神,协助市委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到了汕头市以后,他们为萎靡不振的经济、凋零破败的市容、大批待业的青年和混乱的社会治安而感到担忧。

  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头和香港的差距并不大。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展,一跃成为全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叶剑英同志是广东梅县人,曾对吴南生同志说:“南生啊,我们家乡实在是太穷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没有?快想想办法,把经济搞上去啊!”1979年3月3日,吴南生在广东省委常委会上说:“我提议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到这块地方来……汕头地处粤东,偏于一隅,万一办不成,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太大。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产生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想法。

  解放思想

  1979年7月8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轰然响起的填海建港的炮声,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特区建设的序幕。

  中央明确提出“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

  习仲勋同志在中央批准广东兴办“特区”后,提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他提到:“我看要有‘三要’和‘三不要’:第一,要有决心有信心,不要打退堂鼓;第二,要有胆识,勇挑重担,不要怕犯错误,怕担风险;第三,要有务实精神,谦虚谨慎,不要冒失,不要出风头,不要怕否定自己。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拼老命也要把广东这个体制改革的试点搞好。”2020年10月13日,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回忆当年在蛇口工业区的改革时曾坦言,“每向前一步,都是对既有制度的挑战与突破”。他曾带领蛇口人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障碍,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试验。蛇口工业区成为中国改革的“试管”,培育出赤湾港、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著名企业。比如,打破“大锅饭”,定额超产奖励,成立保安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给职工房、签订员工劳动合同等,都是在蛇口进行的尝试。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工业区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如今,蛇口试验的经验普及全国。

  埋头苦干

  20世纪60年代,香港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与经济停滞不前的深圳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圳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大的逃港事件,其中,香港新界的罗芳村(也叫绞寮村)就是深圳罗芳村人蹚过深圳河逃到香港后建立的。1978年,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收入134元人民币,而香港的村民每年就能赚13000多港币。

  建设经济特区,让人们看到了深圳振兴的希望。

  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有一支特殊部队——基建工程兵,于1983年9月15日集体转业成深圳市的施工队伍。当时的部队官兵加上家属达到4万多人,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了最大的困难。没房子住,人们就用毛竹搭起了“冬不挡风,夏不避雨”的竹棚,一住好几年。没饭吃,人们就在地上挖井取水、挖坑支锅,露天烧饭。许多地方的地下水水质不好,不但不能饮用,洗澡冲凉身上还会出水泡、溃烂。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部队官兵和其他创业者们一起奋斗、克服难关,让深圳特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基建工程兵们以实际行动扎根深圳搞建设,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特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伟大创举

  经济特区的建立,催生了数百项全国第一。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中国自主创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样本和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特区原有的优惠政策已基本推广到全国。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等,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是以办经济特区为起点,由点到面,由局部试验到全国推广,由此产生的特区精神更要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时俱进。

  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广州、上海。在珠海,他提笔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后又为深圳补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王若熙)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