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桂林旅游学院:文旅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旅游学院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教育,秉承“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理念,弘扬“敢为人先追求梦想”的桂旅精神,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红色基因传承,着眼文旅融合育人,构建了“一轴两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根植行业、多元协同、红色导航、文旅融合的育人特色,努力培养满足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为文旅产业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根植行业

  多元协同育人才

  随着文旅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不断转型升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坚持根植行业,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产学研交流和资源对接、加强技术创新及业态创新,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顺应旅游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按需设专业、对标建专业、集群强专业、适时调专业”的思路,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同向同行。现有的2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旅游业传统六要素和新业态,打造了与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对接的五大专业集群。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定方案、共建基地、共建师资、共编教材、共开课程、共评质量,探索开展校政企产学研“六共”协同育人新机制。近年来,学校与山东浪潮集团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旅游数据应用型人才;与桂林美葆公司共建艺术类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现代文创产业应用型人才;与桂林吉福思中国罗汉果有限公司共同探索“产学研+扶贫”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应用型人才;与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6个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紧密互动,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2018年,学校“国际旅游城市高职酒店管理人才进阶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奖项是目前旅游类院校获得的仅有的一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该项目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构建了酒店管理人才“五融五共三层次”进阶培养新路径,使旅游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它凸显了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将创新创业精神有机融入,对于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中国旅游报》《广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加以宣传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红色文化铸魂

  文旅融合育人才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也是立德树人的途径。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与教育相融合,以红色文化传播为导航,构建课程育人平台、活动育人平台、育人基地三位一体的“文旅融合”育人平台,创建“四维进阶”育人模式,让大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追求高尚情操,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依托课程开展文化研习,凸显文化认知教育。学校将地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前,学校共开发了“大美中国”“广西陶瓷文化”“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等39门文化类课程。“桂北红色旅游文化研习与实践”课程教学中,把“湘江战役”等地方红色文旅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编写了《湘江战役革命故事四十二讲》内部讲义,制作了湘江战役虚拟现实教学资源。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让学生先在红色文化教学基地进行体验学习,再进入课堂进行理论学习,课程考核以学生的讲解能力和水平为考试内容,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信仰和大无畏精神。二是结合专业开展文化传承,凸显文化认同教育。学校成立了“文化美旅”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指导相关专业建设了19个校内文旅基地,在纵向与横向项目中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增强专业能力和文化认同。在桂林抗战文化名人雕塑群等8个校园红色文化景观的建设项目中,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力量参与项目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负责设计红色旅游路线,传播学专业师生负责红色景点讲解词撰写,工艺美术专业师生负责红色文化景观设计与制作,英语专业师生负责红色讲解词翻译。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三是文化传播体现行业特质,凸显文化自觉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学生文化传播力培养开展体现旅游行业特质的文化传播活动,整合了22个文化传播实践项目。加入“红色文化传播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讲解校内8个红色文化景观的历史故事和内在含义。学校“青马·小燕”团队每年定期到桂林象山、王城等景区景点志愿服务600人次,为游客讲解桂林文化故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制作“油茶—中国式咖啡”“嗦口米粉”等微媒作品,通过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用独创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展演“交响乐”300余场,有效传播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四是文化创新助力社会服务,凸显文化自信教育。学校整合了27个社会服务项目,集科学研究、毕业设计、社会服务、作品创新于一体。新闻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走遍广西74个红色景区景点,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编写《广西百个红色故事》等4本红色读本,策划了广西1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2015年以来,共有6000多名桂旅学子参与广西游客满意度调查,每年为广西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广西游客满意度调查蓝皮书”。国际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毕业设计每年为32家企业创新定制服务方案;音乐表演专业师生根据“桂剧”创新开发的“桂戏广播体操”,较好地服务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直播带货”方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该成果获评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服务国家战略

  创新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创新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一是互联互通,构建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10多所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在印尼雅加达合作建立海外校区,在泰国华欣合作建立海外教学点,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海外办公室,促进共商共建课程落到实处;搭建一批功能各异的国际业务平台,促进国际人才培养的功能模块有序运行;以价值教育促进文化认同,螺旋式构建出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培养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中国—东盟国际旅游人才目标。二是融合创新,建立面向国际的中国化课程标准。学校通过与世界旅游组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合作办学,引进世界领先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整合中国文化特质和东盟旅游业差异化需求,按共同体机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构建面向国际的中国化课程标准。在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中英双语+中华文化+专业能力”的教学内容,以及针对不同国家合作项目灵活组合课程结构的“校本课程+国别课程+国际通用课程”三层一体的柔性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适应中国—东盟旅游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三是有序衔接,打造立体化跨国教学资源平台。学校“一带一路”国际学院牵头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共享平台、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块、线上线下动态教学模式”的立体化跨国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建设国际师资库、远程跨国同步教学系统、高水平东盟旅游职业培训、多模式学历合作教育、多层次旅游科学研究等业务有序衔接,实现国内外合作方的教学资源双向流动支持学校教学,克服学校国际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持续反哺学校的国际化内涵建设,有效满足学校及东盟各个教学点的差异化需求,不断优化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四是校企合作,打通国际教学资源内化通道。学校注重校企合作顶层设计,大胆探索混合所有制国际教育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市场力量盘活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共同体各方资源,支持学校走进东盟建立海外校区,同时吸引东盟院校到桂林合作设立校中校,实现中外学生双向跨国跨校园培养,突破国际教育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约束,驱动各类国际教学资源内化到学校,为学校的国际课程走进东盟提供综合性保障。该成果获批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特色,不断提高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文旅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朝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旅游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建设“壮美广西”“世界级旅游城市”添砖加瓦!

  (刘旸 陆经钊 李海滨)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