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欣赏”育人成就学子 “研究”创新享誉江城 ——写在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20周年华诞之际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武汉的由衷美誉。知往鉴今,回顾历史。辛亥革命形成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在这片历史厚重、文化深厚、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演绎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孕育着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江城人。

  1996年,改革的春雷在神州大地上隆隆滚过,一座国家级别规范性大型生活社区——常青花园,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落成。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常青一中”)作为它的一项重要生活配套工程随之建成,从此开启了打造普通高中特色品牌的创新发展之路,积累了“以‘欣赏’育人成就学子,以‘研究’创新享誉江城”的成功秘诀和办学经验。

  历程

  常青一中从2001年2月成立起,就开始了不辱使命的奋斗历程。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常青一中的20年历程,是一条发展之路、创新之路、成功之路,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至2006年,为常青一中的诞生起步阶段。

  建校之初,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工,迎难而上,克服师资不足、生源单一、校舍狭小等困难,从个性发展、求实创新入手,紧跟教育改革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克难攻坚。学校在短短的5年间,完成了比照重点、市级示范高中的建设,开办英语特色班,倡导“小班化互动式”教学,被评为武汉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先进单位。

  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至2012年,为常青一中的创业发展阶段。

  学校领导班子开始了对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拓展与研究,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砥砺前行,奋力攀登,实现了学校的发展新跨越。

  在此期间,学校承办全国“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拓展与深化研究”成果推介会,为“欣赏”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并作为武汉市首批有效德育建设工程试点学校进入了实践研究。2012年,学校被评估认定为武汉市体育、艺术特色高中,正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攻关课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实验学校,并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签订“歌德课堂”项目协议,引进德语课程,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武汉市知名学校,并确定了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的目标。

  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为常青一中的探索培基阶段。

  2013年2月18日,常青一中新校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宽敞、现代、优美、人文,成为武汉市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自此,常青一中登上“开往春天的地铁”,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这一阶段,学校确立了“欣赏为美,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依照“高品质、实验性、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效德育工程实施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武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

  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催生教师发展动力,全员聘用制管理改革获武汉市教育改革创新提名奖,媒体报道了学校的改革经验。

  全面构建“6+1+1”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多样化和学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验研究。课改成果受邀在“武汉市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论坛”上报告交流,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全面推进有效德育深入实施,欣赏型教育硕果累累。学校被评为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校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先进单位,《中国德育》杂志刊文报道了学校的德育实施经验与成果。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筑“诗意栖居”育人环境。学校把握异地搬迁和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机遇,营造具有诗意与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被评为武汉市首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个性发展凸显特色;学校连年获评“江汉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立功(优胜)单位”;自主课程实验为学生发展搭建多元平台,科学、文化、体育、艺术人才辈出,学生成才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人事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激活办学活力,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15年,学校被正式认定为湖北省示范高中。

  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为常青一中的特色发展阶段。

  2016年,学校首次提出“常青梦”(用3到5年时间,建设省内有示范效应的优质高中)的奋斗目标。在这一阶段,常青一中以创建“研究型学校”为统领,通过培育研究型学校文化、培养精研尚思的教师队伍、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型学习课堂、开展研究型实践活动的“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校的研究型特色日益彰显。

  2018年,为彻底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学校将工作重点转向教学改革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STR”教学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改革与实践,常青一中的课堂教学生态焕然一新,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常青现象”引发热议。2020年7月,学校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校。2020年9月,《教育家》杂志专题报道了常青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2021年8月,《长江日报》专版刊登文章,从谋划到实施,详细介绍了常青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浪潮中,常青一中始终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扎根在武汉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

  如今,常青一中作为新晋湖北省示范高中,已成长为首批武汉市特色高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校,一举成为武汉知名教育品牌。

  淬炼

  常青一中的崛起之路,从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开始,是在各届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的精神指导下由实践走出的。这也是一所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内核,具有独特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建在年级。常青一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了党旗引航、榜样引领、服务中心、全员共进的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气象,把党支部建在年级,党员教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常青一中党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3%,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分别建在3个年级。包括校级领导在内的行政干部下沉到各个党支部,形成“党支部书记主抓德育,年级组长主抓教学”的工作制度和“一个支部一个特色,一个支部一个品牌”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学校优质发展。

  二是打造格调高雅、大气开放的“常青文化”。学校经过多年积淀,形成了以“欣赏”为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思想。“欣赏”的核心是坚持“欣赏为美,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欣赏”的思想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每一名学生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校秉承“追求卓越,个性常青”的校训,培育“各美其美,美善相谐”的校风,营造“切问笃学,立德雅行”的学风,涵养“精研尚思,德美育人”的教风,确立了培养“品行高雅、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形成了“美丽常青、活力常青、个性常青”的办学特色。

  三是常青教师精研尚思、勇攀高峰。教师是常青一中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创新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探索岗位设置、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3项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按需设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岗位聘用改革,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催生了教师的发展内驱力。

  学校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实行“青桐计划”,进行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成立“名师工作室”,帮助青年教师实现更大的专业发展。2019年起,学校梳理名师资源,形成了三大系列(分别由市学科带头人,市十佳、市百优班主任和博士领衔)9个名师工作室。

  学校重视班主任的骨干作用。优先评聘,增强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重视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培养,以课题为引领,在实践中反思,在评教中改进,不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制定《班主任专业发展与培养意见》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发挥市级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骨干班主任成长为优秀班主任。

  建设一支精英化的教师队伍,是常青一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打造一支尚师德、精教学、善科研、乐奉献的学习型、专业型、智慧型、创新型的优质教师队伍,是常青一中的发展目标。

  20年间,常青一中培养了一大批名师。截至2021年,教师队伍中有高级教师5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30人,市、区十佳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32人,省、市、区骨干教师占比62%。这支队伍为学校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

  什么是教育创新?常青一中给出的答案是:“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20年间,基于“欣赏”理念的日益成熟,学校以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基,取得了欣赏德育模式、“6+1+1”课程体系、“STR”课堂教学模式、多元成才模式、国际理解教育等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欣赏德育模式。借鉴审美的精神,追求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完成统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体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

  这个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主题德育活动的序列化组织和审美化改造,实现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美善相谐;通过校团委、年级学生会、班级学习小组等三级学生自主管理组织,规范学生的校园生活,响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立德雅行;通过生涯规划和研学旅行,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知行合一。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工作,使欣赏德育真正体现了“自主育德、自主建构、自主发展”。

  “6+1+1”课程体系。“6”是按照学科安排的国家核心课程,两个“1”是安排学科拓展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

  国家核心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自主学习课程主要是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夯实文化基础。

  “STR”课堂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旨在强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提高实效,阵地在课堂。高效课堂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尝试应用”三大要素,从2019年起,学校开始推行“STR”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

  “STR”中的“S”和“T”分别代表学生(Student)和教师(Teacher)两大课堂主体;“R”既代表课堂的研究(Research)特色,也代表学校数据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Resource)支撑。“STR”课堂教学模式包含5个环节:自主学习(质疑存难)—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展示交流(答疑解难)—尝试应用(形成技能)—达标检测(总结反馈)。

  任务驱动教研。构建“问题驱动,课例跟进,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科研模式,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研究格局,为常青一中成为“研究型学校”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应使学生“会学”,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通过科研教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实效和高效,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一项、市级教科研成果5项。其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指导研究”“普通高中‘少教多学’有效策略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研究”荣获武汉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奖。32名教师的个人课题获市级教科研成果奖。围绕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教师在公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获奖400余篇。

  多元成才模式。学校坚持“欣赏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办学,针对学生特质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多元成才的立交桥。

  20年来,大批毕业生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2017年,学校确立了“美术规模化发展、传媒特色化发展”的办学目标,大批艺术生被国内外知名艺术高校录取。

  国际理解教育。2015年9月至12月,学校承办了武汉市政府部门主办的国际友城中学生来武汉交流项目,进一步深化和紧密了武汉市在青少年领域与国际友城的关系,使友城青少年深入体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武汉独特的风土人情,培养了友好交往后备力量,扩大了武汉的海外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城市形象。

  学校先后与德国雷马根中学、韩国清州高中、英国哈利伍德学院、德国PSP预科学院、德国罗伯特科赫学校、澳大利亚圣詹姆斯学院结为国际姊妹学校,开发国际课程,开展国际互访。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胸怀。2019年学校被评为武汉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

  成就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常青一中的诞生、发展、创新、崛起,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在江城河畔闪烁着七彩光芒,装点了多姿多彩的武汉教育。

  常青一中的欣赏型德育实践连续获批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至“十三五”课题立项项目,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专著《教育因欣赏而美丽》。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立德雅行,切问笃学、全面成长,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10多名教师成长为市级名优班主任。

  常青一中一直走在武汉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2013年,学校在武汉市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的进程中,坚持“教育因欣赏而美丽”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斐然。学校教师两人入选省级教材委员会专家库,5人入选市级学科中心组,多人参编地方课程教材;有120人次在全国省市优质课评选、说课比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一人获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竞赛冠军,一人获评武汉市职业技能大赛技术能手、3人获二等奖;有7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论文、微课等评比活动中获奖,其中有10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从“普通高中”起步走过市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国家示范校的辉煌历程,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有关领导来校指导,给予学校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武汉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武汉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先进单位”“武汉四星级智慧校园”等荣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时代潮头的常青一中,正在江城大地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江晓生 敖景祥 郑敏 徐锋 谌述涛)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