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把握党建质量提升新要求,以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为契机,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打造“活力党建”“树人党建”“生态党建”“融合党建”,把党建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聚焦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二是把牢办学治校方向。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办学定位,强化扎根江淮大地办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的服务面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导向。三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
聚焦强基固本,“活力党建”提升组织力。一是谱好标准化建设“三部曲”。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按照“达标、提升、创优”思路,以建设“合格、五好、样板”支部为抓手,持续推进支部建设提档升级。目前三类支部占比分别为100%、52%、10%。二是弹好组织力提升“四重奏”。出台学校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20条》,健全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坚持分层分类分众建设,探索不同层次党组织、不同类型党支部、不同群体党员发挥作用的机制。三是推进党建质量创优“五化联动”。推动标准化、项目化、信息化、品牌化、融合化同步建设、联动提升,促进基层党组织从“做没做”向“好不好”转变。学校培育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样板支部10个、“双带头人”工作室5个,立项理论研究项目11项、书记项目21项、支部特色项目26项,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
聚焦立根铸魂,“树人党建”发挥引领力。一是构筑铸魂育人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入选全省高校思政工作能力提升项目6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7门。学校上好庆祝建党百年这堂最生动的思政大课,学生在全省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决赛中获1个冠军、2项特等奖。二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等的作用,实施思政工作供给侧改革。三是提升思政育人合力。出台《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评选奖励“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十佳辅导员”“管理工作骨干”,强化教师思政,涵养师德师风。
聚焦竞进有为,“生态党建”凝聚奋进力。一是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提升干部的政治素质,着力加强班子的政治功能,不断巩固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安徽省委综合考核反馈意见评价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务实担当。二是培育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态。弘扬“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学校精神,加强质量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形成具有地方应用型大学气质风范的文化生态。近两年,5名师生获评“滁州好人”、一名教师获评“中国好人”“安徽最美教师”。三是营造竞进有为的创业生态。出台学校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20条》,鲜明树立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落实“五大激励”“十项监督”制度。
聚焦双融双促,“融合党建”彰显发展力。瞄准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建立“党建+”模式,推进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1个、国家一流专业3个,19个专业上榜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入选教育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二是提升服务区域能力。持续推进教师“博士化”工程、“青蓝计划”、“人才特区”等,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26%,服务区域能力持续提升。学校连续4年入围全省发明专利百强榜,为安徽省金寨县、岳西县等地方政府带来经济收益逾百亿元。三是提升事业发展后劲。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转化为战斗力,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工作,深化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2021年学校安徽省内招生录取排名创历史新高,在近5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6名。
(作者陈润系滁州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