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海啸一般迅速席卷了我们的生活。纵观人类发展史,科学或技术的每一次深刻变革,都将更新医学认识,推动医学的新发展。医学教育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一次让人们对医学和医学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新医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要义。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这一重大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号角。
加强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新医科建设,应注重强化“五个结合”。
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新医科建设首先要从内部重塑,加强医学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打通路径,深化校本部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例如探索在校内相互聘用在编在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人才使用效益,提升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张皮”的状况。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推动实施以知识整合为抓手的医学课程新模式。目前,福建医科大学正在大力实施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建立起了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通过建设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库等系列措施,由点到面构建从基础到临床的课程整合新模式。
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环境。基础医学研究是原始创新,是解决一切临床应用问题的原始动力。在新医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福建医科大学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设立跨学科研究的神经科学研究院,建立有利于师资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的制度环境。加强医研协调攻关,提高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水平。2016年以来,组织各附属医院自筹经费近1.6亿元,与福建省科技厅联合建立了科技创新联合资金,有效提升了附属医院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医理结合
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学教育,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是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底色。医学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理学类课程作为基础和支撑,医学教育容易陷入凌空蹈虚。
科学思维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强化医理结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全面组织修订现行的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建设理学类课程,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医学特点,整合、修订理学类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虽然当前医学课程设置中已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学类课程,但学生常常感到“学而无用”,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运用于将来所从事的医疗职业中。因此推进医理结合,既要让医学生掌握理学的经典知识,更要从医学的特殊性出发,建构对医学生职业发展真正有用的理学知识体系。
在具体做法上,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理学类课程建设,从整合优化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入手,更好地发挥理学学科、理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可以在医学院校相关学院中成立数理系,专门负责全校特别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数理化教育。福建医科大学近年来下大力气支持理学学科建设,推动化学与药学交叉融合,成立了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为全省医药产业提供源头创新、技术支撑,并提供新药注册规范化研究的“一站式”技术服务平台。2021年7月,学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强化医工结合
医工结合是当下新医科建设的最大热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使医工交叉融合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嗅到先机,在新医科建设中将医工交叉融合作为重点领域。
围绕新医科建设,要大胆探索建设“医学+X”专业。在笔者的理解中,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医学与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结合,将会激发出无限潜力。同时掌握现代医学与新兴工程技术的智能医学工程人才,无疑是未来医疗领域的紧缺人才。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目的就是瞄准“健康中国2030”战略,培养同时具备医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积极推进成果有效转化、规模应用,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强化医企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医疗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新的医疗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将会产生。
加强医企结合,能够精准把握人才的需求导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精通医学、懂得最新科技、能够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从这个角度而言,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大胆走出校门,睁眼看世界,掌握了解未来社会、企业的需要。加强医企结合,能够让人才需求端提早介入供给端,以需求导向推进医学人才供给侧改革,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升。
加强医企结合要在科技创新合作上下功夫。“工业母机”近来成为一个热门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依赖进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研究与企业开发脱节。加强医企结合能够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建立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医疗产业体系。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推进实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加强肿瘤免疫创新药物研发体系的基础建设,扩大与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强化医文结合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还是人学,既要治病又要照护心灵。因此,新医科建设要注重强化医文结合,把“医者仁心”作为培养宗旨,努力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医德修养、伦理决策与沟通能力等。
加强医文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注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塑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技能,还要兼备敬畏生命、关爱他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医学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这对于新时代的医学生而言,是极其生动的人文精神教育启蒙。疫情防控期间,福建医科大学组织附属医院派出387名医护人员参与援鄂、援外医疗工作。为强化医学生使命担当,学校还组织了1800多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序返岗,为省内疫情防控作出应有贡献。同时,组织开展了“万人同上一堂课”网络思政云课堂活动,成立了抗疫主题馆,展出抗疫英雄手模等实物,将抗疫精神固化下来。
(作者陈晓春系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