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前所未有的精准,打出了一组重拳,引发了社会性的连锁反应。这背后,蕴含着国家治理的逻辑转型、学校功能的回归与升华,以及教师本位的落实与强化。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规划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梁溪方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有情感的帮扶,打造梁溪区“梁老师”金字招牌,打通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教育利民“最后一公里”。
深化认识:用坚实的办学行动回应时代的要求
从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看,“双减”是保公平、保可持续、促进“幸福中国”建设的民生工程。从微观层面讲,必须推动教育从“分数本位”走向“健康本位”“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开展好课后服务,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治理校外培训乱象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准确认识课后服务价值内涵。梁溪区在实践中认为,“课后服务”应包含三个属性:首先,具备托管性,解决家长接送和照看的问题;其次,具备减负性,主要是通过课后时间,教师督促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校高质量完成作业;再其次,具备教育性,通过打通校内外资源构建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体系,包括成立兴趣小组、创设社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科学制定课后服务实施路径。课后服务最终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梁溪区兼顾上级要求、区域实际和学生需求,以“1+N”的“梁溪方案”确保课后服务在规范和可控的轨道上推进。精心制定《梁溪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且把它作为统领,指导义务教育学校分别制定“一校一案”,重点落实人员调配、服务内容、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等工作,尽心尽力为在梁溪区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规范、优质、便捷的服务。
深化实践:找准“突破口”,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梁溪区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学生发展,紧紧抓住两个“突破口”,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把课后服务办成公益性、普惠性的服务行为,让参与的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有获得感。
以提升课堂质量为突破口,助推高质量服务。在“双减”的大背景之下,梁溪区把“课上”和“课后”作为一个系统:课上依托“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区域教学改革三年深耕的良好基础,开发使用好梁溪区“自主学习任务单”,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后在全区中小学推行分层作业、实践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强化“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延伸使用,实施精准辅导和提优补差。通过“课上+课后”,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以培育特色社团为突破口,满足多样化需求。各中小学因校制宜,按需出发,深挖资源,以有校本特色的“一校一案”为学生提供有别于课堂教学的菜单式个性化成长服务。除此之外,发挥区域集团化办学优势,各教育集团通过特色课程共塑共用等路径,切实提升集团成员校课后服务的均衡度和满意度。目前全区已形成固本培优、艺术涵养、健体强身、乡土文化、探索实践等五大类别,确定锡剧、锡绣、惠山泥人等80余种活动项目,组织近300个学生社团,开发43种区本特色课程资源库,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了课后服务“含金量”。
深化创新:强化三级联动,多元主体共育儿童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对推动基础教育生态调整和优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溪教育对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着眼的不只是课后服务本身,而是家校社协同的整个育人体系。
善待教师,强化主体责任。课后服务能否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教师。实行课后服务以后,“教师负担更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给予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相应的待遇和优惠条件,更是应有之义。梁溪区政府明确课后服务按照相关标准收费后,经费不足部分由区政府财政兜底。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设置教师休息室,明确对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在考核晋级、评优评先方面予以优先。梁溪区还结合“银龄工程”,鼓励学校吸纳退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
多方联动,丰富课程资源。课后服务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向社会寻找有力外援,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有机合力,才是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充分保证。梁溪区集聚少年宫、公益组织、文体场馆等周边优质资源,开发设立丰富多样的“活动菜单”,持续不断地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家长支持,共促儿童发展。课后服务产生的初衷是帮助家长在各自的行业上能够安心工作,同时课后服务的开展也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梁溪鼓励家长参加志愿服务,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到课后服务的课程建设中,此举有利于学生获得多重职业体验,弥补学校在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短板。
课后服务是一件关乎社会民生、涵养育人生态的大事,需要放在更高的位置,通过高质量服务赢得学生和家长,从而成为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潘鹰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