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孔繁森精神在教育中“拔节孕穗”

  在孔繁森精神“拔节孕穗”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繁森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现称)五里墩村路庄小学读书时,学校为激励学生发奋苦读设立了流动红旗制度,孔繁森所在的第二小组是班里的模范小组,是流动红旗的长期保持组。一天,孔繁森和小组同学们一起做作业,孔繁森的父亲孔庆会问孩子们:“大家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孔庆会语重心长地说:“我经常看见其他组的同学们,课后帮助村里的父老乡亲,还会去孤寡老人家里打扫院子,陪老人说话。虽然他们也想拿流动红旗,但他们不把学习作为唯一目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你们还不如他们。”孩子们听了孔庆会的话,深受感触,懂得了学习不但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孔繁森很喜欢看小人书,他最喜欢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每听到包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故事,还有抗日名将张自忠、范筑先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事迹,他就激动不已,决心长大也做一个像包公那样的清官,也要像抗日英雄那样,做一个受人敬仰的人。

  在校学习期间,孔繁森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是学校的文体委员、劳动委员。孔繁森喜欢唱歌,其中他最喜欢唱的一支歌是《歌唱二郎山》,歌里有“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西藏,也就在那时候,在孔繁森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为他后来的援藏事业奠定了情感基础。1959年,孔繁森考上了聊城一所技工学校学习电业知识。在校期间,孔繁森憧憬着建设美好家乡,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学习,成了全校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即看书多、思考问题多、做实验多和提问题难、做的作业难,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这为他日后的工作和事业打下了基础。

  1961年参军后,孔繁森成为一名勤务员,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接受教育。在照顾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院长张耀汉时,孔繁森曾跑到伙房为他要了半碟子甜面酱和几棵大葱。原本想着老首长应该会喜欢,没想到却受到了老首长的严厉批评。老首长责令他马上拿回去并道歉,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不能搞特殊是军队的传统,也是军队铁的纪律。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懂得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照顾老革命、老领导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深刻体会到前辈们一心为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他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的弘扬离不开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孔繁森精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发挥好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用孔繁森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

  (作者贺俊杰系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