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军通讯员宋晓宁)教育投入“一分钱”也要花在刀刃上。近年来,青岛市根据区域、学校、群体等差异,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的教育经费分类保障机制,统筹兼顾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提升教育经费保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实现全域内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市域内不同区(市)财力差异,青岛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了区域差异化经费保障政策,实现市域内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学生资助资金等,施行“兜底性”经费,由市与区(市)按二档80%和50%比例分担;针对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学段经费,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因素法和项目法相结合,突出需求和效益导向,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资金对区(市)予以支持。“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扶贫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对财力相对较弱的两个县级市,市本级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连续6年将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设列入市办实事,市本级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分三档奖补区(市)创建工作,市、区(市)两级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标准化食堂1039个,惠及学生94万人。
按照不同学段学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目前全市各学段拨款标准为幼儿园1000元、小学900元、初中1100元、普通高中1500元、中职3000元至5200元、高职1.2万元、特殊教育为初中10倍。按照不同类型教育,设立多元化经费。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财政兜底;学前、高中和高等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学校不同规模和特殊情况,实行差异化保障政策。对不足300人的义务教育学校,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对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按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对新建外迁学校,按占地、建筑和绿化面积增加补助经费。
为了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三五”期间,通过“奖、助、贷、免、补”等多元化资助,市财政投入资助资金22.47亿元;全面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及专业发展。市本级统筹安排资金对5个区(市)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进行补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按照人均每月1000元标准发放班主任岗位津贴,按照每个岗位5万元标准安排中职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补助,按照每个工作室15万元标准安排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经费,并设立教职工午餐、体检、培训、上下班交通等专项补助经费,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