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教育部直属机关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六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近日开班。学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主题认真学习思考,产生了一批成果。本报特选取部分学员心得体会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编者
激活高校档案记忆凝聚思政教育认同
厦门大学档案馆馆长石慧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高校档案是学校办学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以档案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等形式记录着师生校友成长的生命轨迹,有效提升了学校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者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充分激发、聚合好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方力量,利用、挖掘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史资料等多种载体和资源,共同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档案既是学校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立德树人资源的“收集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发挥好高校档案的资政育人功能,既能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也能提升管理者育人的水平。
标志着高校共同记忆的档案是学校的精神魂魄,更是国家和民族这个大的共同体记忆的组成部分。管理者重视和做好档案的收集存储、开发利用,讲好档案故事,特别是对红色档案深入挖掘,自觉建构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爱国爱校的思政教育认同环境。对于教师而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真正上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自身需对自己所传授内容高度认同。丰富多样的档案记载着同所高校历史上的大家名师,榜样的力量不再遥远,共同记忆有助于点燃他们爱校荣校的热情,调动系统推进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学生而言,档案是学校精神品格与文化特色区别于他校的历史见证,也是打在学生身上独特的文化烙印。创新多种方式建立学生与校史档案记忆的“连接”,使他们徜徉于校歌、校训、校徽等自信自强的文化追求中,触摸校园里一砖一瓦背后的热血故事和家国情怀,感悟前辈师长流血牺牲、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成就的宏图伟业。对于校友而言,档案记忆因校友成长成才经历的更新增补更加鲜活动人,更富时代强音。校友在无声的档案中感受思政教育穿越时空的温度、深度和广度,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社会实践,修身修为,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