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新要求、新使命,分析当前学校美育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加强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新要求新使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些全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施工图”,成为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当前学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目前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美育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狭隘美育观念影响,对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足,导致学校美育不受重视或美育实践的育人功效低下。二是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不适应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需求,亟待提高质量。三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师资匮乏一直是制约学校美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从课时量和教师工作强度的角度考察,全国中小学美育师资仍存在较大缺口。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学校美育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竞赛轻普及等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创新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
对标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美育的新要求新使命,破解当前学校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明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转变观念,明确新时代美育的新定位与新目标。美育可以丰富德育、增进智育、促进体育、改善劳育,德智体美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在“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下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新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强调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学校美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新价值和新目标,推动关于学校美育工作观念大转变,切实推进学校美育改革。
深化改革,加强美育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深化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校美育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差异,遵循美育规律,完善课程设置。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向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学习推进。另一方面,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积极探索以“五育并举”推动美育现代化的路径。鼓励美育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主动将美育教学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中,构建学校美育教学共同体。如某示范学校根据区域特色,组织学生种葫芦并观察葫芦的生长过程,使学生不仅参与劳动实践,而且见证劳动成果一天天地有所展现。同时引导学生对葫芦进行雕刻、绘画等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葫芦作品送给父母,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正是用“一颗葫芦种子”带动德育、美育、劳育实践课程融合的生动案例。
要切实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艺术类教材存在情境化和情感化不足等问题,任务设计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未能有效对接。好的教材应该将课程思政在教材中落实落细,强化育人意识。如艺术教材里向学生介绍分藏于浙江和台北两个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就应该解释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保障,开展专项培训打造教师队伍。配齐配足美育教师是落实美育教学内容、实现学校美育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短期内可以采取专兼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长远目标则要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按编制保障师资。要开展三类专项培训:第一类是动力培训,通过系统阅读、专家报告等,解决美育课程建设“是什么、为什么、为了谁”的观念问题;第二类是技能培训,通过系统分享优秀案例,丰富教师感性认知和课程建设经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培训,解决课程落地、“建成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以上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分析、理解、评判能力。同时要鼓励与支持对乡村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美育培训,激活乡村学校自我造血功能,培养能够承担美育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美育评价体系。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意见》提出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对学生艺术素质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用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果,学习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掌握美育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改进美育教学。
(作者马丽琳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