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上生动,是每个教师的梦想。但是,如果过于追求生动,只想着生动,为了生动而生动,忘记了一切生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忘记了“初衷”,那就得不偿失了。新教师如果一开始就首先想着把课上生动,却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自然是有风险的。过于关注生动,你在研究课堂的时候,就容易过度关注外围的、形式的东西;你在观摩名师课堂的时候,就容易迷失方向,只看到“神采飞扬”的部分,却忘记了神采飞扬背后的实质。东施效颦,只得其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只看到外在包装没看到内在的丰富与深刻,将名师本来作为“味精”的噱头当成了“米饭”,那是很容易走向“油滑”与“浅薄”的——这就是我说的“风险”。
那么,课堂首先要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清晰。
清晰是课堂的首要追求。清晰,其实就是学理贯通、逻辑畅达,就是把“课程与教学论”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清晰,就是把课“上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那“生动”不就毫无意义了吗?把课“上对”之“对”,应是课程理论之“对”、学科本质之“对”、儿童学习规律之“对”。我们说的“课程理论”之“对”——所有学科都要做到的,那就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课的清晰首先是学习目标的清晰,一节课几个目标,明明白白;然后是与之匹配的评价任务,指向学习目标,实证学习目标;而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相整合——能够做到这样,课堂就清晰了,课堂清晰了,你才能游刃有余。为什么“教学评一致性”如此重要?就是因为“教学评一致性”保证了课堂的清晰。
窃以为,课堂教学有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清晰,第二重境界是扎实,第三重境界是生动,第四重境界是“化境”。能够达到化境的凤毛麟角。化境,既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看似无招却又出神入化,于此境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课程教学浑然一体,全部通透了。
化境,肯定是建立在“生动”的基础上;“生动”,一定得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扎实”,一定得建立在“清晰”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的课堂是一笔糊涂账,乱哄哄一团,但却“扎实”于某个细节,那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细节教学”是否有意义,万一你是做无用功呢,甚至是在发挥负功能呢——“扎实”,只有以“清晰”为前提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而“生动”,也一定是基于“扎实”与“清晰”的,否则“生动”变成“乱动”,变成“花架子”,那非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容易把学生引向肤浅,那就太糟糕了——与“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了。
你懂的:本文不是说课堂不要追求生动——我们不但要追求生动,而且也要追求“化境”。但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基石”之上:把生动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把扎实建立在清晰的基础上。
(作者张菊荣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