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初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学校与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了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近年来,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浅层化、概念化,创业实践形式化、功利化、粗放化等难题,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创新,探索出“三抓三促三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
抓课程,促学习,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和基础知识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起“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通识+专识”的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已建成“创新思维训练”等16门在线“尔雅”慕课,并在线下开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潜能开发”42门课程,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青年与创新创业”为必修课程,“文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通过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育、创新人格塑造融为一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学校针对性开设相关课程,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开展理论教学为主。在大一年级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主。在大二年级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打破专业界限,培育团队协作精神,为下一步参与竞赛和创业实践打好基础。在大三年级主要开展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科结合,确保在专业上融入“深”。在大四年级主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强调与市场结合,确保与社会接触“多”。
抓竞赛,促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把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参加科技竞赛获奖列入保送研究生的加分项目,将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将工作实绩列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学校连续承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等重要赛事,积极动员和组织师生结合优势特色学科,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创业竞赛团队,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了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在内的重要奖项700余项。学校被评为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入选2018年度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抓孵化,促转化,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率和成长力
学校将企业孵化和科技转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科技园的作用,一手抓优势特色项目入园孵化,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筛选出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500余项,开展针对性指导与服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加大对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改革,颁布了《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制度,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目前入驻和在孵企业近200家,其中部分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在孵企业年收入近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千万,有效解决了近5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内各要素形成合力。学校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动员多方积极参与,协调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企业家、社会团体负责人、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在孵企业导师,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政策解读、法务服务、专家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帮助在孵企业防范化解风险、把握成长机会,提高在孵企业的成功率和成长力。
(徐小强 杨晓轩 何志华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