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双减”之后,学生原本被作业和校外培训占据的时间得到一定释放,但学生成长不应放任自流,学校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迫切需要继续研究的诸多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中不少思路对于当下贯彻“双减”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而他对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强调,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说:“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是一个宽泛的、多侧面的概念。创造性劳动把手的技艺与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是使少年的精神生活丰富的一个很有效的源泉……”
充实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有哪些?
一是培养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不认识和得不到人对人的细腻情感,其中首先是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他们就可能成为情感上无知的人。”他认为,对于这种儿童,学校的教育义务尤为重大,他们应在教育机关里经受情感教育的专门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情,还需要研究“尊重少年们隐秘的内心世界”,这是正确地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是音乐等课程与品德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丰富,是受过德育和美育的人所特具的品性,这一品性表现在他的心灵,易于领会善意的话语、教导、忠告和赠言。”他还在《育人三部曲》中提出,在使学生情感丰富方面,音乐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如果您想使语言能够教人生活,想使您的学生渴求善良,那您就要把幼小的心灵培育得细腻和富有感情的敏感性。在众多的作用于幼小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当居重要的地位。”
三是在日常劳动的条件下培养英勇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助于确立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这要取决于教育者。”英勇精神是学生必备的高贵精神之一,培养学生的英勇精神,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他认为:“有远见的,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体察入微的教师,善于把儿童、少年、青年的积极性引上正确的轨道,使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英勇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充实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须包括哪些内容?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精神生活中应该有全球观、历史感,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取决于他同自然界以及和世界、本国人民群众的联系。横向有全球观,纵向有历史感,内向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书本、分数、考试成绩,他们和周围世界的联系单一,就可能使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异常苍白或者畸形。
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价值观。精神生活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当前,需要探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之真正成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受苏霍姆林斯基启发,笔者提出这样的思路。一是注意培养方法。教师要不断地观察与发现,当观察到学生某些心理因素(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表现较为突出,例如思维变得深刻,情感变得细腻,并且带动整个态度的变化,这就预示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进入一个新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除了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出现最宝贵的创造性。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儿童、少年、青年呈现出不同特点。儿童采取具体、形象、情感的认识世界方法;少年开始试着独立地用抽象观念认识世界;青年则联系自身前途,更加系统、深入地认识世界。针对不同年龄认识世界的这些特点,也要采取不同方法引导他们充实精神生活,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二是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丰富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情感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知识反映到情感中,这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条件,是形成信念和世界观的条件”。低年级学生心理成长,更决定于情感的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教师可利用的元素也非常丰富,审美教育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三是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英勇精神。首先,要认识到“进行专门的教诲是必要的”,这里面包括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介绍、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学习。其次,要利用“邪恶、漠不关心、说空话等现象”等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再其次,我们要研究品德教育如何取得实效。如果德育止于空谈,避开身边能做到的公益小事,就肯定会失去实效。学校要利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和军训等,培养学生敢于尝试、敢于争先的品质。
(作者冉乃彦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