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走向更高处 ——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为《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美]爱斯米·科德尔著海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写的序中说:“我们都愉快地读一读,我们就都愉快地看见了高处,我们可以往那儿去!”是呀,这真的是一本读着读着,就让人看见了高处,甚至可以走向高处的书。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以萨哈拉自述其成长故事来写的儿童小说。萨哈拉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在大家眼里,她是个“问题”学生——孤独、上课老走神、作业乱七八糟甚至干脆不做作业、成绩差、屡教不改……在又一次和妈妈被请到校长室后,妈妈为了让萨哈拉不接受所谓的“特别教育”,与学校协商让萨哈拉留级复读。

  新学年开始了,学校新来的波迪老师接任萨哈拉复读的班级。波迪老师在同学们关于新老师的种种猜测中出现了,“于是这个女孩在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就非要不停地说这个老师的故事,说啊,说啊,老师的故事就把女孩子的故事渐渐改变了,女孩子后来的感觉、心情、每天的日子、暗暗的愿望……全部都被照耀,成为明亮和快乐。”(梅子涵)

  这是一本写给儿童看的书,但我相信,这也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看的书,更是一本写给中小学教师看的书,适合所有年龄、所有成长阶段教师看的书。青年教师可以视之为“如何当老师”的实战教材,跟着波迪老师学习,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会增添很多教学勇气和智慧,会被引导着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高远。中老年教师借此反思过往的教育生活,可能会百感交集,也可能会遗憾没有更早遇到这样的好书,还有可能顿悟并突破某个职业瓶颈,破茧重生,重新出发,与学生一起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唤醒和鼓舞”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然而,如何“激励、唤醒和鼓舞”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许多教师来说大概只能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追求,波迪老师则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波迪老师给萨哈拉的第一印象着实不怎么样,“她根本不像个老师,倒像个成天晃悠在街上的问题少女,当然,她比少女要显得大一些”。这样一个“像问题少女”的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唤醒萨哈拉,来赢得孩子的衷心喜爱呢?

  波迪老师给学生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写日记,要求每天都写,当堂就开始写。萨哈拉只写了四个字:“我是作家。”日记交上去,萨哈拉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做了蠢事,像个大傻瓜,她想老师应该也会这样觉得的。日记本发下来了,她看到老师写的评语:“我相信!”萨哈拉四天没有在日记本上写一个字了,波迪老师在本子上用红笔写道:“作家需要写作!”波迪老师还会在萨哈拉的本子上写: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了一个你觉得很美、很漂亮的词,那就把它记下来,然后这个词就成了你的了!

  别匆忙地给一个故事一个无聊的结尾,“我醒来后发现这只是一个梦”,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把戏。

  别轻易地把你写的人物杀死,让他们一直一直活下去,就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

  …………

  这些貌似不经意的话,有写作天分的孩子自能领会其意。萨哈拉“总是会盯着她写给我的那些话,就像我脑子里有一个勤劳的搬运工,而她的话就是一块一块石头,我的搬运工搬呀搬,几乎把这些石头都搬进我的脑子里了”。

  萨哈拉感冒没去上学,晚上,波迪老师送作业本到家里,妈妈担心地问萨哈拉还是不是老样子时,波迪老师告诉妈妈她从不看学生以往的记录本,因为“如果有个孩子不老实,反应慢,不会看书,慢慢地我会看出来,我有眼睛,足够了,所以我不需要记录本”。妈妈有点儿忐忑地问:“那你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波迪老师说:“她将是一名作家!”听到波迪老师的话,躲在房间装睡的萨哈拉“感到我整个人开始发胀,就好像被打气的气球”。交谈下来,妈妈逐渐信任了波迪老师,并试探着问道:“那我要怎么做才不至于浪费了这个天才?”波迪老师非常肯定地说:“给她讲故事,虽然她已经大了。还要在房子的每一个地方都放上纸和笔。给她许多许多书让她读,也许你已经在这么做了。”波迪老师不断强化着萨哈拉“我是作家”的信心,而且将这种信心坚定地传递给了孩子的妈妈。

  当然,故事并没有结束,萨哈拉的作家梦还是个“秘密的自己”,波迪老师还要帮助萨哈拉将这个“秘密的自己”变成真正的自己。在一次课上,波迪老师鼓励近两年没有在班级举手发言的萨哈拉读她自己写的故事,让同学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萨哈拉,也让萨哈拉终于有了展现自己文字才华的勇气,开始真正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

  波迪老师的头号“问题”学生不是萨哈拉,而是德里。德里一年级时就踢断过一个老师的脚骨,在许多人眼里这就是一个疯子,用萨哈拉的话来说,“如果德里也是一本书的话,书名一定是《犯罪故事集》”。德里没有萨哈拉那样特别的天赋,毕竟天才总是少数,波迪老师唤醒的是德里心中的善、信任、尊重。

  在最初的日记中,德里是这样写波迪老师的:“她是头母猪,大大的母猪,干吗老说我?我又没说她!我要告诉我妈妈让她等着瞧!”故事的最后,德里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有个朋友!”波迪老师的评语是:“你其实在班级里已经有一个朋友了,只不过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不斜眼看看你的旁边呢?”德里回复:“你能帮我斜眼吗?你那么好,一定可以斜眼很久,帮我找到我的朋友的,是吗?”德里的故事是书中另一条精彩的故事线索,两个“问题”孩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智力平平,波迪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也许不同,但对他们抱以同样的信心,同样的坚持,同样的热忱。

  书中还有很多日常教育情境的叙述,貌似平常,但其中也都蕴藏着深邃的教育智慧,如师生初遇的第一节课,老师提前来到教室、上课铃响前的所作所为、和学生一起制定规矩、关于日记的约定、调整座位、和德里的第一次较量、对学生冒犯和语言不当的应对,等等,认真品读,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教育成功的秘密。

  中小学教师读这样的一本书,反复品味、咀嚼、思考,不知不觉中也许就已经往高处走了一段。读这样的一本书,也让我们确信,好的教育,好的教师,应该且可以带着儿童走向高处。

  (作者系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民云)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