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三个协同”提质量 “赛学双促”创特色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应用型一流文科专业建设剪影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湖北文理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文科人才。文学与传媒学院是湖北文理学院历史悠久的文科学院,现开设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3个专业,这3个专业分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3个不同的一级学科。一个学院内分属不同学科的3个专业如何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既相互支撑、融合共进,又各显优势、各具特色?这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个协同”

  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

  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通过教技协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科教协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产教协同增进教学效果,在教学各环节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技协同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老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变。文学与传媒学院始终认为技术水平是实现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月一次教学沙龙,每次一项教研教改的主题研讨,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讲、练、展、评’教学模式改革”到“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语言学省级教学团队、新闻系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的作用,在全院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教改、人人学习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4月,在湖北省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上,学院教师李群带领的“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教学团队从全省272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得到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

  科教协同是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性。文学与传媒学院一方面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或课程教学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在对襄阳地方文化、地方文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出版了学术专著、获批了人文社科项目,还将其学术内容转化成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历代文人咏襄阳”“当代襄阳文学作家作品鉴赏”,语言学教学团队在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机构系列项目的基础上,其研究内容成为校级精品课“现代汉语”“演讲与口才”的教学案例,既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空间。

  产教协同育人是将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是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重要策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凤凰数字媒体产业教育集团、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等共建协同育人基地17个,在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的同时还把课堂开到行业实际场景,把行业标准、职业要求、产业发展融入教学过程和学术研究,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赛学双促”

  培养专业实践新能力

  湖北文理学院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地方高校,致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文学与传媒学院将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赛学双促”成为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

  学科竞赛以项目形式进课堂,以学促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而课堂讲授和知识学习是学科竞赛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选择地将学科竞赛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学科竞赛题目成为课堂教学的实践项目。教师既是课程教师也是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学科竞赛,有效保证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水平。近3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共获得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215项,其中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奖项17项、省级奖项103项。

  成立大学生影像创新工作室,以赛促学。工作室是基于专业课程学习后的融合、提高、创新,其重要工作是开展文案策划、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外的培训和“一对一”的指导。每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超300人次,这里走出了大批学科竞赛的国家级别和省级获奖者,被学生喻为“湖文影视军校”。毕业4年就成为MV《没有人在乎》导演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3级毕业生黄国豪说:“我对母校难忘的就是在工作室学习工作的时光,同学们讨论、思考、分工合作,每完成一个作品就是一次技能与友情的提升。”

  校内外导师+学生组成实践创新团队,以赛促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业适应性,文学与传媒学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由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行业导师+3至5名学生组成实践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实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来自湖北垄上传媒、襄阳日报传媒集团、襄阳广电传媒集团、襄阳市文化馆等多家权威媒体和文化单位,学生团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自2018年以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共组建短视频制作团队、非遗文化影像传承团队、广播内容创作团队、古诗词创作团队、古村落调研团队、微课制作团队等实践创新团队36个。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2018—2020年,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5项,其中“小康之路上的留守童叟口述调查”等5项获国家级别立项,另有省级7项、校级23项。

  专业联动

  孕育社会服务强效果

  地方高校的专业资源有限、专业实力有限,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采取专业联动策略,通过资源共享、团队共建、服务共创,既实现了专业的融合共进,又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整体效果。

  资源共享是指打造文学、艺术、技术相融通的课程体系,3个专业优质课程、师资、平台资源的共享。文学与传媒学院在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与沟通”“电视摄像”等8门课程,文学类课程修身铸魂,艺术类课程美人化人,技术类课程提升技能。3个专业共享学院的科研、实验、实习实训等平台,如学院特色科研平台文渊讲坛汇集了3个专业的科研成果,数字媒体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襄阳广播电视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凤凰数媒教育集团都承担了3个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任务。

  团队共建是指教学科研团队及学生实践创新团队3个专业共建。学院打破专业界限,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一个专业的不同课程或是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可能由分属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实现院内师资优化配置。如学院开发的特色课程“襄阳地方文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就由3个专业的教师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着重讲授襄阳的文学名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着重讲授襄阳的地方戏曲,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师着重讲授襄阳文化的影视化传播。学生的实践创新团队往往也是由3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如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南赛区一等奖的作品《〈青玉案〉里看元夕》,就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诗词资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进行故事编创、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作品拍摄制作的,不同专业的师生各展所长,发挥出更佳效果。

  服务共创是指3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联合组成师生服务团队,用专业特长服务农村、服务地方,为襄阳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创新成果。文学与传媒学院每年都组织跨专业师生团队进行“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文化调查和服务。方言调查与保护团队是其中成果较为丰硕的团队,他们对襄阳地区的南漳方言、老河口方言、谷城方言等展开调研,全面采集方言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开发、整理和展示,并将采录的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存入国家和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中国语言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湖北文理学院方言调查与保护团队对襄阳地区方言做了大规模、系统化、科学化的调查,对记录、抢救和保护方言以及把握湖北语情、建构和谐语言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赋予高校文科教育新的使命。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是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新文科建设,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3个专业均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的学科排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招收学院毕业生的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毕业生人文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既能很快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又有很好的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该院毕业生进入我们集团工作。”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管文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