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由北京建筑大学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联合共建的“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揭牌成立。该基地将针对老城保护与更新中的问题及百姓诉求开展研究与实践。“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旨在利用高校的智力和专业优势,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共谋共商共建的机制建设与项目实践,全面提升新街口乃至整个老城环境品质与治理水平,助推老城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此次高校与社区、街道的共建,有两个特点,一是北京建筑大学的西城校区就在这一社区中,二是北京建筑大学本就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与社区共建“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是高校发挥所长、参与社区共治的重要实践。
高校办学主要有三重功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高校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开展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其实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但有的高校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时,却把关系搞颠倒了。例如,还没有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学术训练,就为其布置课题申报、发表论文的任务,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高校应给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发挥自身价值,创造回馈社会的空间与机会。在高校与社区之间,也同样存在短视和功利的问题。当然,这与高校看重办学资源而非服务地方、社区发展也有关系。作为社区中的高校,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办学与社区发展融合起来。如果高校能基于长远的办学定位,与社区深度合作,会促进高校和社区共同发展。
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向社区辐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打破高校与社区的“围墙”,让高校资源能覆盖社区居民,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而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管理,校园是完全可以向社区开放的。此外,高校要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社区发展建设。周边的科技园是高校为社会发展作出智慧贡献的重要基地。除了科技园建设,高校可以全面参与社区建设。每个社区的发展都需要专业力量的参与,而高校师生就是重要的专业力量。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包括担任社区志愿者,也是对学生很好的锻炼。在“双减”工作推进过程中,社区要给中小学生创造有价值的活动去处,这就需要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开展社区活动。对此,大学生志愿者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高校参与社区的建设,需要摆脱经济效益至上的观点,要着力社区文明建设、社区整体形象提升,把参与社区共治作为育人的重要平台。
高校的育人是通过学以致用、服务民生来实现的。深度参与社区共治,是服务育人的重要方面,可以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与社区对接。社区和高校是彼此成就的关系,所谓“一流大学,一流城市”,就说明了这种关系。这需要高校和社区都有长远的发展观念,同时构建社区和高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像北京建筑大学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联合共建,以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作为共建议题,具有针对性,也发挥了学校所长,让共建共治有了非常具体的抓手。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